煤變油是什么原理?
作者:化工綜合網發布時間:2022-11-06分類:有機原料瀏覽:307
煤與石油都是由碳、氫、氧為主的元素組成的天然有機礦物燃料,這是煤能制成油最根本的基礎。但它們在外觀和化學組成上都有明顯差別,其中最明顯的差別就是氫、氧含量的不同。煤中氫含量低、氧含量高,氫/碳比低、氧/碳比高。
煤的化學成分中氫含量為5%,碳含量較高,而成品油中氫含量為12%-15%,碳含量較低,且油品為不含氧的液體燃料。這主要是由于煤與石油的分子結構不同。
因此,要將煤轉化為液體產物,首先要將煤的大分子裂解為較小的分子。而要提高氫/碳比,就必須增加氫原子或減少碳原子。總之,煤液化的實質是在適當溫度、氫壓、溶劑和催化劑條件下,提高其氫/碳比,使固體的煤轉化為液體的油。
煤變油主要通過3條途徑:氣化、液化和焦化。當然氣化和焦化的目的產品不是液態油品,屬于副產品。而煤液化的主要目的是使煤變成油。
我們知道,煤與石油的最大差別就是C/H比不同,理論上講,如果給煤加足量的氫,就是油,不過是煤油啊,因為煤的結構主要是芳環結構的,石油的結構是直鏈烴,即使足夠的加氫也只能變成苯、甲苯、乙苯、酚、醌等。
石油通常存在于什么地層?
鉆井穿過地層后,井下地層會是什么樣子呢?對于一些松軟致密地層,如泥巖等,由于鉆井液浸泡,井壁垮塌,井眼擴大(井徑明顯大于鉆頭直徑),根據井徑測井曲線,可劃分出泥巖層。
這類非滲透性地層,通常不會是油氣層。但對一些孔隙性和滲透性地層,要進行仔細研究。所謂孔隙性巖石,是指巖石中有互相連通的孔隙空間,孔隙空間的大小用孔隙度表示。滲透性巖石是指在一定壓差下流體能在孔隙中運動,滲透性愈好表示流動性愈好。如果孔隙中儲存有油氣,那么滲透性好的巖石中比較容易開采出石油。對于滲透性、孔隙性巖石,在鉆井過程中,為了防止井噴,一般情況下井內鉆井液柱的壓力大于地層壓力,具有一定的壓差,鉆井液中的水分(稱為鉆井液濾液)會侵入到地層中。鉆井液濾液將地層中的原生流體驅走,在井壁附近的地層中鉆井液濾液會將原生流體全部替換,孔隙中100%含有鉆井液濾液,這一區域稱為“沖洗帶”。隨著離井壁的距離增大,鉆井液濾液含量逐漸減少,原生流體含量逐漸增大,直到鉆井液濾液含量變為零,到達100%含有原生流體的地層的原始狀態??原狀地層。從鉆井液濾液含量開始變化到其含量為零的區域叫作“過渡帶”,沖洗帶和過渡帶統稱侵入帶。對于好的儲集層,多形成侵入帶,它是尋找油氣層的重要標志,但同時給測井帶來更復雜的問題。為了探測出沖洗帶、過渡帶和原狀地層的電阻率,要用具有深、中、淺探測深度的組合測井和陣列測井
煤和石油制造了哪些產品?
煤通過煉焦(干餾)制造焦炭,煤焦油(二甲苯、苯酚、萘、蒽),焦爐氣(CO,H2,CH4,C2H4)
石油通過煉油制造汽油,煤油,柴油、潤滑油、凡士林、瀝青.
- 有機原料排行
- 最近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