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曾經的共和國重鎮,為何失去了發展的三十年?你認為根子何在?
作者:化工綜合網發布時間:2022-05-23分類:有機原料瀏覽:314
我一直也在思考這個問題,蘭州在70-80年代,尚且是全國前30的城市,為什么現在變成了省會里面的倒數?我覺得可能的原因有:
①國家政策的影響。蘭州的重要性是抗日戰爭時期體現出來的(見蘭州空戰、蘇聯援華物資及西北交通線等資料),存在感是解放后刷起來的(一五計劃、8大重點工業城市、蘭煉蘭化等行業長子、蘭州軍區的建制、三線建設),工業化建設和城市規劃的基調是1953年8大重點工業城市和1954年第一版城市規劃確定的,那這些建設和規劃里面為什么有蘭州?又為什么是蘭州?
我的理解是,蘭州作為西安以西的城市,在當時,承擔了對蘇橋頭堡和戰略大后方的作用,同時有玉門油田資源、河西金屬礦產資源、煤礦的加持,黃河水資源的優勢,城市本身兩山夾一河的軍事安全性,背靠蘇聯的優勢(也可能受蘇聯各方面專家的“影響”而定位蘭州),三線地區的區位以及相對便利的座中聯六位置等,這些原因造就了蘭州作為重工業城市、石油化工、機械制造城市的底氣和布局。那么隨著80年代開始的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90年代蘇聯解體、玉門油田等礦產資源逐漸枯竭、人才資本各要素流向沿海、國家優先發展沿海地區(先富帶動后富)等因素的影響,蘭州的衰落就是必然的了,包括西安也是,西部地區一度人才外流嚴重,只不過現在西安止住了頹勢,蘭州還沒有、還在掙扎。所謂成也政策敗也政策。
②行業因素。蘭州曾經輝煌的都是重工業和少部分輕工業,清一色的國有大型企業,隨著市場化的深入,國企改革、重組,是全國性的現象,同東北一樣,國企不行了,當地經濟會受到很大影響,蘭州亦如此。人才方面,蘭州本身是建國后強行推起來的移民城市,80-90%以上人口來自全國各地,當這些建設者老了以后,其自己和子女離開的意愿就很強烈了,蘭州沒有很強的本土文化,對于人才沒有很強的吸引力,甘肅人自己都不愿意留在甘肅,何談吸引。
③自身因素。這里不方便展開,但確實與甘肅的營商環境(國退民未進,民營企業沒有扶植起來)、人的保守與封閉(尤其是leader)有很大的關系。
相信隨著外部大環境的改變,國際局勢的影響,西部自然生態環境的改善,內循環經濟的提出,蘭州又會迎來一輪機遇,我們拭目以待。
謝謝@FG有一說二 的邀請。關于這個問題,想起一位蘭州朋友的玩笑話,他說蘭州拉面當年那碗里頭的牛肉都是一塊一塊,吃起來很有感覺。可現在呢?早已由塊成片,甚至是薄得不能再薄的一片一片。
蘭州,也正如問題所言,曾經輝煌過。
但蘭州,并不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城市。著名的漢四郡(武威郡、張掖郡、酒泉郡、敦煌郡)顯然比蘭州要久遠太多,其中武威郡更是長期作為涼州州政府所在地。
蘭州的崛起,主要是在近代,尤其是解放以后,作為黃河唯一穿城而過的省會城市,蘭州迎來了一場爆發式的發展。“一五”計劃中,蘇聯援建的156個項目,有7個落戶蘭州。其中有被稱為“共和國石化長子”的大項目蘭州石油化工廠、蘭州煉油廠。
換句話說,蘭州的崛起,是因為石油。憑借玉門油田的支撐,蘭州迅速崛起為當時國內最大的石油化工基地。而大工業必然要有眾多國企、科研和技術人員的進駐,于是便有了蘭州大學,1953年,蘭州僅有39萬人口,六年之后,這個數字達到了123萬。這么多人口緣何聚集在一座內陸城市,請看一下當時的國家政策你就懂了。
也正是因為這個緣故,從上世紀50年代一直到70年代,蘭州都是國內發展最快也是匯聚最多國人目光的城市,高考前很多學生都會把蘭州大學填報為自己的第一志愿,甚至是遠在祖國最東面的山東。而此時蘭州的GDP總值,已穩居全國前20強,像烏魯木齊石家莊,都在其后,甚至如鄭州、長沙都不如它。
然這一切,已成歷史。一邁入21世紀,蘭州這輛老爺車,便被遠遠甩在了腦后。不消說烏魯木齊,就連非省會的咸陽也足以傲視蘭州。GDP排名,蘭州作為省會城市,僅僅比銀川、西寧、海口、拉薩高那么一些些。
為什么?答案很簡單,這么多年過去了,大蘭州值得一提的,事實上依舊還是石油化工。2014年蘭州新區規模以上工業29家,其中重工業就占了23家。長期的石化重工業污染積累,甚至使蘭州很長時間內都難以擺脫十大空氣污染城市“惡名”。
而空氣這么差,人文環境又一水地陳舊,招商引資,自然乏善可陳。
我們可以拿蘭州人口的變化為這個問題作最后的注解。2010年,蘭州全市戶籍總人口為323萬人,六年之后,324萬人。同樣這個時間段,2010年上海人口是2300萬,六年之后是2400萬(實際人口比戶籍人口更多)。也就是說,這六年里,蘭州戶籍人口幾乎沒有增加,那么人到哪里去了?
知名財經評論員葉檀曾寫了一篇《我眼中最無前途的十大城市》,其中蘭州便在其中,你是否同意她的觀點呢?
- 有機原料排行
- 最近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