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講述一下俄羅斯的經濟體系
作者:化工綜合網發布時間:2022-05-19分類:有機原料瀏覽:107
一 經濟增長的現狀 1991年蘇聯解體以來,俄羅斯經濟大致經歷了急劇下降和穩定復蘇兩個階段,即1991~1998年連續7年的經濟衰退和1999年以來連續8年的恢復性增長,并以年均6.4%的增長速度成為世界上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2000年以來,俄羅斯經濟的出色表現不僅對其國內政治經濟局勢和對外政策產生了重大影響,而且引起了一些重要的國際經濟組織的高度關注。2003年10月,美國高盛公司發布的研究報告將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并稱為四個新興的“經濟巨人”,復合成世界經濟中的一個新詞匯―――“金磚四國”(BRICs)。2007年4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曾發布《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預測2007年的世界經濟增長速度為4.9%;2007年7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這一預測進行了更新,將世界經濟增長率上調至5.2%,主要原因是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實現快速增長,其中包括對俄羅斯經濟的樂觀估計。因此,不少國際問題專家和國際組織斷言,“俄羅斯重新崛起”是必然的,它將于2028年超過德國,成為歐洲第一大經濟體,并將對新的世界格局的形成產生重大影響。因此,我們有必要先梳理一下持續增長了8年的俄羅斯經濟的現狀。 (一)經濟總量指標持續好轉,躋身世界十大經濟強國的行列 一般來說,經濟增長是引起綜合國力變化的最明顯因素,蘇聯解體后俄羅斯綜合國力下降的最直接表現和最主要原因便是其經濟的“雪崩式”滑坡。20世紀90年代,俄羅斯為其激進的經濟轉軌付出了沉重的代價。這一時期,“俄羅斯國內生產總值幾乎下降50%……大概這是俄羅斯近二三百年來首次真正淪為世界二流國家,或三流國家的危險”……到1999年,俄羅斯的經濟實力“只及美國的1/10和中國的1/5”。 2000年以來,在多方面因素的作用下,俄羅斯經濟呈現持續快速的恢復性增長,總體經濟狀況明顯好轉,基本上進入一個穩定的發展階段。 2000~2007年,俄羅斯國內生產總值總體上增長了70%,工業增長了75%,投資增長了125%。 2006年,俄羅斯GDP增長突破萬億美元大關,增幅達6.7%,經濟總量首次超過蘇聯解體前水平。 2007年的俄羅斯經濟增長速度將再度使經濟學家們感到驚訝:與2007年初的預測不同(6.6%),俄羅斯GDP增長速度達到8.1%,經濟總量達到1.35萬億美元,人均GDP達9 500美元[3],成為世界第七大經濟體。與此同時,2007年俄羅斯國內生產總值已相當于1990年的水平。這意味著俄羅斯結束了始于20世紀90年代初的社會轉型期的經濟危機。 2007年以來,拉動俄羅斯經濟快速增長的主要因素是投資和消費需求旺盛。據俄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2007年,俄羅斯固定資本投資實現了高達21%的增長,工業增長速度達到了6.3%。 特別突出的是加工業,其增長速度超過了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2007年,加工工業的增長率為9.3%,相比較而言,礦產資源開采僅增長了1.9%,而發電量減少了0.2%。2000~2007年,俄羅斯居民實際收入增長了一倍多,貧困人口減少了一半以上。2000年俄羅斯有30%的人口處于貧困線以下,目前這一指標已經降低到了14%。這8年里,平均工資從2 200盧布增長到12 500盧布,平均退休金從823盧布增長到3 500盧布,從而促成了俄羅斯居民有支付能力需求的擴大[4]。 (二)財政金融狀況明顯改善,抵抗風險能力增強 近年來,俄羅斯聯邦預算穩定基金的設立和黃金外匯儲備的增加,是俄羅斯財政金融狀況得以明顯改善的重要前提。 俄羅斯法律明確規定,穩定基金是俄聯邦預算資金的一部分,主要由石油價格超過基準價格而形成的超額稅收收入提成形成,單獨核算和管理。穩定基金的任務是,“在原油價格低于基準價格[5]時確保國家預算的穩定,促進經濟的穩步發展,避免原油價格波動導致的不良影響”[6]。穩定基金設立于2004年1月1日,2004年2月1日的初始規模為1 060億盧布。當時,俄政府預計2004年的穩定基金可達到800億~1 000億盧布。但是,由于2004年國際油價上漲勢頭大大超出人們的預料,穩定基金的規模也迅速擴張,一年之后就達到了5 000億盧布。截止到2008年1月底,俄穩定基金的規模已達到3.85萬億盧布。 2月1日,俄羅斯穩定基金被分為儲備基金(當發生世界金融動蕩時的安全氣囊)和國家福利基金(其收入將用于退休金改革)。 同時,近些年來,在國際能源市場價格持續攀升的情況下,俄羅斯依靠大量出口石油和天然氣等能源產品而形成的大量外貿順差,對穩定俄國內經濟、填補國庫空虛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據俄中央銀行公布的數據,截止到2008年4月1日,俄黃金外匯儲備量已達5 021億美元,居世界第三位,僅次于中國和日本。 2007年,受國際國內多方面因素的綜合影響,俄通貨膨脹率高于政府年初時8%的預測,達到11.9%。雖然俄羅斯的通貨膨脹頑疾并沒有完全治愈,但價格相對穩定的趨勢和充足的黃金外匯儲備為盧布的自由兌換營造了良好的經濟環境。俄政府相信,以這樣的外匯儲備實力來保障盧布的可自由兌換是綽綽有余的,可以說為可能發生的貨幣投機風潮、突發性貿易支付沖擊和國際收支短期失衡提供了有力的金融保證[7]。從2006年7月1日起,俄羅斯取消了貨幣領域里最后一道限制,從而實現了盧布可自由兌換這一戰略性任務。 (三)對外貿易快速增長,吸引外資顯著增加 豐富的自然資源為俄羅斯經濟的振興提供了別國無法企及的堅實基礎。俄已探明的資源儲量 約占世界總量的21%,高居世界首位,是世界上唯一一個自然資源幾乎能夠完全自給的國家。俄已探明的資源儲量價值約為30萬億美元,美國為10萬億美元,中國為5萬億美元,西歐僅為2.5萬億美元[8]。在經濟全球化(尤其是生產全球化)進一步發展的背景下,在新一輪全球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布局的重組中,能源的作用正在被重新定位,處于國際產業鏈上游的資源產業正擁有越來越強的話語權。因此,資源產業,尤其是資源性產品的出口對俄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及其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1998年俄羅斯金融危機導致的盧布貶值和2000年以來國際市場原油等初級產品價格的上漲為俄羅斯產品出口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2000年以來,俄對外貿易迅速發展,外貿總額從2000年的1 050億美元上升至2007年的5 522億美元,同比增長25.8%。其中,出口3 524億美元,同比增長17%;進口1 997億美元,同比增長44.9%;順差從2006年的1 634億美元下降到1 528億美元,減少106億美元,這意味著全年凈出口同比下降6.5%。據俄海關公布的數據,在2007年俄羅斯3 524億美元的出口中,石油和天然氣的出口收入為2 200億美元,兩者合計占出口總額的62.4%[9]。近年來,國際市場油價飆升以及歐洲國家更加依賴俄天然氣,使得俄油氣出口收入大增,從而促進了俄羅斯的經濟增長。 俄羅斯經濟狀況的明顯好轉也贏得了廣泛的國際認同。2002年,美國和歐盟分別正式承認俄羅斯的市場經濟國家地位;2003年,國際信用評級機構穆迪公司一次將俄主權信譽等級提高兩個級別,由適合投資的BA2級提高到適合投資的BAA3級;美國權威的A.T.科爾尼咨詢公司所做的投資信心調查表明,俄在世界投資吸引力排行榜中的位次已經從2002年的第17位上升至2007年的第7位,進入世界最受歡迎的10大投資地之列。西方商界不僅開始議論“俄羅斯經濟 現象”,而且開始大舉進入俄羅斯這一新興投資熱土。可口可樂、肯德基、三星等紛紛擴大對俄的投資。根據俄聯邦統計局公布的數據,與2006年相比,2007年的資本凈流入增加了一倍,達到823億美元,其中外國直接投資為471億美元,占國內總產值的3.3%[10]。對俄羅斯進行投資的國家主要是:英國、荷蘭、塞浦路斯、盧森堡、瑞士、法國、德國、愛爾蘭和美國,這些國家的投資占外國對俄累計投資額的86.3%,占外國對俄累計直接投資的85.1%[11]。 我們在盤點俄羅斯經濟業績時不能忽視的是,面對蘇聯解體之后國家的艱難形勢和后冷戰時代的挑戰,俄羅斯不得不加快其融入全球化的步伐,尤其是加入“七國集團”(G7),使“G7”發展為“G8”,并于1998年成為“G8”的完全成員。可以說,“G8”見證了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世界的主要變遷,其議題也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不斷轉換,從經濟議題擴展到政治、安全議題乃至全球問題等領域。由于在上述領域中的領導和協調作用,“八國集團”漸漸被世人譽為正在形成中的全球治理中心。2006年7月,俄羅斯首次以主席國的身份舉辦了八國峰會,能源安全、防控傳染病以及發展教育等峰會主題既具有全球意義,也體現了俄羅斯的綜合國力和特色。現在,俄羅斯在G8內部已經體現出更多的獨立性,作用也在日益提升。二 經濟增長中的隱憂 俄羅斯的經濟轉軌已確立了本國的市場化和全球化方向,客觀上說已經選擇了有效配置資源的經濟機制和國際環境,為其未來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制度性基礎。20世紀90年代的經濟“雪崩式”滑坡,嚴重損害了其經濟持續發展的存量基礎,錯過了發展的機遇,而1999年以來俄經濟的恢復性增長終于使國家擺脫了危機,走上了重新崛起的道路。但是,今天的俄羅斯經濟已經不再是封閉狀態下的經濟,在快速的經濟增長和開放的經濟環境下,俄羅斯經濟仍然存在著一系列“增長中的隱憂”。 (一)經濟增長質量不高,產業結構升級艱難 2007年以來,俄羅斯經濟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勢頭,大部分經濟指標均好于預期。但是,國際石油和天然氣價格處于高位仍是俄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這表明俄羅斯經濟增長的質量不高,政府在優化產業結構方面任重道遠。 20世紀90年代以來,以知識和技術為核心的“新經濟”迅猛發展,對各國經濟的現代化、世界經濟的全球化以及國際分工的新格局都產生了重要影響。全球經濟在這一輪技術創新背景下形成了“美國―日歐―發展中國家”的垂直型國際分工新格局,其中美國主導高新技術產業的創新與周 期性轉移,形成了世界經濟的霸主地位,日歐利用高新制造產業的技術優勢和發展中國家工業化的市場需求,形成了高新制造業的優勢地位。而廣大的發展中國家(包括俄羅斯在內的轉軌國家)則只能利用其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勞動力稟賦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在能源及原材料行業和普通制造業領域發揮成本優勢,從而尋求自身在國際分工格局中的位置。這樣看來,如果高盛公司把“金磚四國”中的中國和印度分別視為“世界工廠”和“世界辦公室”的話,那么,將俄羅斯作為“世界原料供應基地”也就不足為怪了。 事實上,俄羅斯經濟轉軌十幾年來,尤其是2000年以來,在經濟增長過程中產業結構發生了一定的積極變化,但也必須看到,經濟結構畸形尤其是能源原材料比重過大的特征沒有根本改變,持續快速的經濟增長主要是依靠自然資源,特別是燃料―原料類產品的大量出口。俄出口商品主要是原油、天然氣、煤炭、電力、有色和黑色金屬以及機器設備等。20世紀90年代以來,俄羅斯的出口商品結構基本上維持了燃料―原料類產品出口占主導地位的態勢,這類商品的出口額占出口總額的比重已經連續多年呈上升勢頭:1994~2000年這一指標一直保持在82%~85%。其中,燃料類(原油、天然氣、煤炭等)商品出口額占出口總額的比重為40%(金屬類占20%)[12]。2004年這一指標上升到59.9%,2005年達到了61%,2006年進一步升高至68.5%,2007年略有下降,但仍然高達67.7%。這樣的出口商品結構不僅會耗竭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而且會時常受國際市場行情波動的影響,從而使本國經濟增長不可避免地受外部因素的左右而產生波動,以至于俄政府和國際組織在預測俄經濟發展趨勢的時候,往往都會把國際市場石油價格走勢作為重要參考因素。例如,2007年8月,俄經濟發展與貿易部把對2007年的石油價格預測從55美元/桶提高到64美元/桶,從而將2007年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預測從年初的6.05%提高到7.3%~7.4%。 應該說,俄羅斯這樣的出口商品結構是不合理的,它是其產業結構在國際分工格局和國際貿易體系中地位的體現。如果說計劃經濟條件下的蘇聯工業是在相對封閉的環境中發展,其工業制成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相對較弱,那么,經濟轉軌初期的俄出口商品結構以能源―原材料為主有一定的必然性和合理性的話,而在進入21世紀后的高科技時代,如果不改變這種畸形落后的產業結構,經濟就難以實現穩定持續快速發展,更不可能占領世界經濟的制高點,甚至有可能陷入“比較優勢陷阱”,這樣就會在國際分工和世界貿易 格局中出現被邊緣化的趨勢。正如有文章指出,像俄羅斯這樣一個大國,出售資源只能作為經濟復興的起點,“資源興國”戰略不可能引領其成為世界經濟強國;而要改變這種產業結構,不僅需要正確的經濟政策,而且需要大量投資和先進技術,這一切顯然不可能在短期內完成[16]。其實,俄羅斯政府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2007年4月,俄經濟發展和貿易部部長格列夫在政府會議上一針見血地指出,俄羅斯以石油和天然氣開采和出口為基礎的經濟增長模式的潛力已經發揮到極限,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勢在必行。 (二)缺乏發展人力資本的條件,經濟競爭力面臨嚴峻挑戰 經濟轉軌以來,俄羅斯一直面臨著與發展人力資本相關的一系列問題,例如人口出生率低、死亡率高,特別是有勞動能力年齡段的人口死亡率高,人的預期壽命降低至20世紀60年代初的水平,人口老齡化等,這一切造成了勞動力的短缺。 同時,由于衛生、教育和社會領域的改革進展緩慢,具有專門知識和熟練技能人才的培養規模不斷縮小。俄羅斯《2005~2008年社會經濟發展中期綱要》指出:“后工業化社會條件下衛生、社會領域和教育體系的效率不足,是惡化人力資本發展條件和發展動因的因素之一”。 競爭力概念一般包括商品競爭力、商品生產者(公司)競爭力和國際競爭力。這幾個要素有著緊密的聯系,因為一個國家的國際競爭力最終要取決于商品生產者生產出有競爭力的商品。下面我們就從這幾個方面簡單分析一下俄羅斯在世界經濟中的經濟競爭力問題。 商品競爭力可以理解為需求、價格、質量以及在國內外市場上的業績等。商品競爭力首先取決于價格,而決定價格的最重要因素是生產成本。 商品生產者或公司(企業)競爭力包含在一系列的優勢中,這些優勢只有在世界市場上通過與外國公司的相應指標進行比較才能顯現出來。生產的盈利水平、創新能力、勞動生產率、戰略計劃、管理水平和對市場變化的快速反應能力等等都是競爭優勢的重要指標。實際上,公司競爭力主要取決于兩個方面,一是公司質量,即公司戰略和公司行為;二是公司經營環境的質量,即微觀經濟環境。根據世界經濟論壇提供的數據,到20世紀90年代末,俄羅斯的公司競爭力不僅大大落后于美國、英國、德國、法國和日本等發達國家,而且落后于韓國和中國等新興工業化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此外,經理人水平也是公司競爭力的重要因素,俄羅斯的這一指標遠遠落后于世界許多國家。 20世紀90年代末,世界經濟論壇的調查結果表明,在53個被調查國家中,俄羅斯經理人水平位居第51位,金融企業家為第50位,售銷企業家為第52位,管理專家的培訓水平為第50位。這說明俄羅斯公司的競爭力很低。正因為如此,普京在2003年總統國情咨文中明確指出,大多數經濟部門缺乏競爭力是俄羅斯面臨的嚴重威脅。 國際競爭力是商品競爭力和公司競爭力的綜 合反映。就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IMD)對國際競爭力的理解來看,它強調經濟與社會的全面發展與協調,其根本目的是要實現創造增加值和積累國民財富的能力。IMD對國際競爭力進行排名的主要依據,是企業效能、政府效能、基礎建設以及經濟表現等四大類指標。俄羅斯在1994年第一次被列入國際競爭力的報告中,但當時并沒有把它按照競爭指數列入排名表,只是按一些主要的宏觀經濟指標與其他國家進行了一些比較。1996年,俄羅斯正式被列入排名,當時它位于第48名,實際落后于所有的工業發達國家和新興工業化國家,并且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2000年。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俄羅斯經濟的快速增長,其國際競爭力有增強的趨勢。在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2007年5月公布的2007年《國際競爭力報告》中,俄羅斯從第46位升至第43位,而在2008年《國際競爭力報告》中又從第43位降至第47位,仍然落后于英美等發達國家和韓國等新興工業化國家以及印度、中國等發展中國家(韓國為31位,印度為29位,中國為17位)。 應該看到,俄羅斯作為一個龐大的經濟體,雖然其經濟充滿活力,但也面臨各種各樣的風險,如何保持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是政府的主要難題之一。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俄競爭力的上升勢頭估 計會保持下去,按GDP排名也已進入世界十大經濟體之列[21],但要想擠入世界經濟競爭力排名前10位還有異常艱難的道路,并且需要相當長的時間。 (三)在經濟全球化中被動尷尬,在區域經濟一體化中難有建樹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來,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兩大主要趨勢。民族國家作為世界經濟的重要行為主體之一,只有積極融入這兩大潮流,才有可能通過市場規則實現要素的最優配置,加快經濟增長與發展,提高國民福利,增強國家競爭力。但是,就目前情況看,俄政府在上述兩個方面的運作空間十分有限,近期內發生實質性改變的前景比較渺茫。 經濟全球化是在生產力高度發展的推動下,在國際分工空前深化的基礎上,經濟活動在全球范圍擴展,商品和生產要素在全球自由流動,資源在全球范圍進行合理配置,是各國經濟緊密依存、互相融合成全球經濟整體的一種發展狀態和過程。作為生產社會化和經濟生活國際化發展的新階段,經濟全球化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主要表現為貿易全球化、生產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從目前俄羅斯參與經濟全球化的程度看,應該說是處在最低水平上。參與貿易全球化的重要表現不僅是外貿依存度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融入世界多邊貿易體系,即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但俄羅斯從1993年提出申請至今已近15年,入世談判卻仍在進行中。如此龐大的經濟體長期游離于世界多邊貿易體系之外,不僅破壞了世界多邊貿易體系的完整性,也使俄羅斯無法享受到全球自由貿易的利益。俄政府希望在2008年之前完成入世談判的所有工作,這不僅取決于美國等發達國家的態度,也取決于俄要做出實質性的讓步。除此之外,俄參與生產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的程度就更低了。 當然,經濟全球化提供了歷史性機遇,也蘊涵著巨大的風險,從而引發新一輪空前激烈的競爭。 由于經濟全球化大大加強了發展不平衡規律的作 用,由于大國之間的競爭已經不是在孤立的狀態下,而是在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展開,大國實力發生相應序列位移的可能性與幅度都比以前增大,一些國家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相對下降,另一些國家在世界經濟中的作用相對上升,從而將導致世界經濟格局的變動。俄羅斯能否成為“崛起中的大國”,在新一輪的世界經濟格局中處在什么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參與經濟全球化的程度。 在世界范圍內構建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的進程中,俄羅斯所處的地位和未來的前景遠不樂觀。 如果說北約東擴極大地擠壓了俄羅斯的地緣戰略空間,那么歐盟東擴則導致俄羅斯經濟發展空間大為收縮。1998年,俄加入了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認為“亞太經合組織是世界上前景最好的經濟聯合體”,并將俄羅斯在參與區域經濟一體化方面的主要任務確定為“利用亞太經合組織的潛力使俄羅斯最有效地融入亞太地區一體化”。 但是,由于APEC組織本身的特征和局限性,很難在近期取得實質性的進展,而歐盟和北美自由貿易區是不可能給俄羅斯一席之地的。這就構成了俄羅斯還沒有真正融入經濟全球化、又在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中難有建樹的尷尬局面。在區域經濟一體化不斷發展的今天,區域經濟組織的構建和完善,已成為實現要素優化配置、強化競爭實力的先決條件。如果哪一個國家和民族置身于這一進程之外,必然會嚴重影響其經濟發展目標的實現,俄羅斯也不例外。三 發展趨勢 眾所周知,普京經濟戰略的核心思想是“實現經濟快速增長”,戰略宗旨是“強國富民”。因此,在2003年總統國情咨文中就提出了在到2010年的10年內使GDP“翻一番”的戰略目標,2004年又提出俄經濟進入了快速增長的新階段,目標是加快經濟增長速度以保證GDP“翻一番”、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減少貧困。為此,俄政府制定了《2008年前工作的基本方針》和《2005~2008年社會經濟發展中期綱要》,提出了實現戰略目標的發展模式和政策措施。實際上,俄政府和經濟學家已經把目光放得更遠,開始預測到2030年的經濟發展前景。綜合俄羅斯官方文件、專家學者的研究和最近俄經濟中出現的一些新情況,可以看出,俄羅斯經濟呈現出立足能源和科技兩大優勢產業 謀求經濟的“趕超型”發展以及刺激內需調整經濟結構的發展趨勢。 (一)使資源這一比較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爭當世界“能源超級大國” (二)使科技潛力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發展創新型經濟 (三)大力刺激國內需求,促進經濟結構調整 為了避免國際市場的不確定性給俄羅斯經濟帶來的潛在風險和改善經濟結構,俄政府繼續通過引導國內投資和消費來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 這對于刺激國內投資和消費需求、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將發揮重要的作用。 第一,帶動國內消費需求。2004年以來,由于俄羅斯政府實施了居民實際收入超過GDP增長幅度的政策,從而帶動了國內消費需求的快速增長。根據俄聯邦預算,2007年俄政府仍投入巨資改善人民生活,特別是讓低收入者享受到經濟增長帶來的實際利益。按計劃,2007年俄公務員平均工資提高15%;退休金標準提高20%以上;軍人津貼標準在年初提高15%的基礎上,從秋天開始又提高11%,大學生的助學金標準從2007年9月1日起提高50%。這樣,一方面可以更好地發揮俄羅斯的人才和智力優勢,提高人力資本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從消費與生產互動的角度來考察,在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的基礎上,最終實現消費結構的升級。 第二,刺激國內投資需求。在俄羅斯經濟轉軌過程中,由于沒有處理好市場機制和政府調控的關系,許多年來政府不愿意建立國家直接參與商業項目的機制。最近兩年,俄政府的態度發生了變化,建立了專門扶持相應投資項目的機制。 綜上所述,近幾年俄羅斯經濟確實以其較高 的增長速度引起世界的關注,隨著其綜合國力的逐漸恢復,甚至出現了“俄羅斯威脅論”。但是,我們必須看到,俄羅斯經濟中還有很多深層次的問題并沒有解決,對這些問題的認識程度和解決力度,直接關系到俄羅斯經濟未來的走勢。盡管俄羅斯經濟增長勢頭強勁,但其發展仍然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在市場自由程度、司法和商業競爭制度完善、社會收入差距、技術創新與開發等方面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仍有相當大的距離。此外,未來世界的總體經濟環境、政治穩定等外界因素,也會對俄羅斯經濟發展產生不容忽視的影響。
經濟 俄羅斯現在的經濟狀況人均GDP應該在6000美圓.但是含金量非常高,都是靠工業和科技的,不像有些國家都是靠炒股炒樓的.但不管怎么說和蘇聯時期比起來還差的遠,俄羅斯現在的綜合國力估計相當于蘇聯70年代的水平. 發展 俄羅斯是世界經濟大國。蘇聯時期它是世界第二經濟強國。蘇聯解體后其經濟一度嚴重衰退。2000年之后俄羅斯的經濟迅速恢復發展。2006年俄羅斯的經濟全面超過1990年解體前。2007年俄羅斯的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1356億美元,位居世界第十位。豐富的資源為俄羅斯工農業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后盾。俄重工業基礎雄厚,部門齊全,以機械、鋼鐵、冶金、石油、天然氣、煤炭、森林工業及化工等部門發達。近年來俄羅斯的電子計算機工業、宇航航空工業、高科技產業迅速崛起。特別提出的是俄羅斯的國防工業在世界上具有重要獨特的地位,實力雄厚,其武器產品出口到全球各地。俄農牧業并重,主要農作物有小麥、大麥、燕麥、玉米、水稻和豆類,畜牧業主要為養牛、養羊、養豬業。 出口 俄主要出口商品是石油和天然氣等礦產品、金屬及其制品、化工產品、機械設備和交通工具、寶石及其制品、木材及紙漿等;主要進口商品是機械設備和交通工具、食品和農業原料產品、化工品及橡膠、金屬及其制品、紡織服裝類商品等。 資源 自然資源十分豐富,種類多,儲量大,自給程度高。森林覆蓋面積8.67億公頃,占國土面積50.7%,居世界第一位。木材蓄積量807億立方米。天然氣已探明蘊藏量為48萬億立方米,占世界探明儲量的1/3,居世界第一位。石油探明儲量65億噸,占世界探明儲量的12-13%。煤蘊藏量2000億噸,居世界第二位。鐵蘊藏量居世界第一位。鋁蘊藏量居世界第二位。水力資源4270立方千米/年,居世界第二位。鈾蘊藏量居世界第七位。黃金儲藏量居世界第四至第五位。 最大的煤礦:庫茲巴斯 最大的鐵礦:庫爾斯克 最大的油田:第二巴庫、秋明 工業 俄羅斯工業發達,核工業和航空航天業占世界重要地位。2004 年工業產值為112090億盧布 ,同比增長6.1% 。 工業從業人口2055.4萬人,占總就業人口(6732.2萬)的30.5%。 工業基礎雄厚,部門齊全,以機械、鋼鐵、冶金、石油、天然氣、煤炭、森林工業及化工等為主,木材和木材加工業也較發達。俄工業結構不合理,民用工業落后狀況尚未根本改變。 俄羅斯重工業發達。主要工業區有:中央工業區,西北工業區,烏拉爾工業區,西西伯利亞工業區等。 圣彼得堡工業區:以石油化工、造紙造船、航空航天、電子為主。 莫斯科工業區:以汽車、飛機、火箭、鋼鐵、電子、為主。 烏拉爾工業區:以石油、鋼鐵、機械為主。 新西伯利亞工業區:以煤炭、石油、天然氣、鋼鐵、電力為主。 俄食品和紡織工業最發達的地區:圣彼得堡工業區 俄羅斯工業最發達的地區:莫斯科工業區。 中央工業區是高度發達的工業區,以其生產的大量工業品供應全國。 農業 2004 年農業產值為13663億盧布 ,同比增長1.6% 。 農業人口668.4萬人,占總就業人口的9.9%。 農牧業并重,主要農作物有小麥、大麥、燕麥、玉米、水稻和豆類。經濟作物以亞麻、向日葵和甜菜為主。畜牧業主要為養牛、養羊、養豬業。 服務業 2004 年服務業產值 42035 萬億盧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 25% 。 2004 年服務 業從業人口4008.4萬人,占總就業人口(6732.2萬)的59.6%。 交通運輸 俄羅斯的交通部門齊全,鐵路,公路、航空、內河、海洋、,管道運輸均很發達。 以鐵路、管道為主。鐵路在歐洲部分比較密集,以莫斯科為中心呈放射狀。西伯利亞大鐵路橫跨亞歐大陸,被稱為亞歐大陸橋。管道主要運輸石油、天然氣。 鐵路 至2003 年底鐵路總里程為13.9萬公里,客運量1571 億人公里,貨運量18016 億噸公里(2004 年)。 公路 至2003 年底公路總里程90 萬公里,客運量1681 億人公里,貨運量1821 億噸公里(2004 年)。 水運 2003 年海運商船3900 艘,總噸位 830 萬噸。 2004 年,海運貨運量 589 億噸公里,內河貨運量878 億噸公里。主要海港位于波羅的海、黑海、太平洋、巴倫支海、白海等,包括摩爾曼斯克、圣彼得堡、符拉迪沃斯托克、納霍德卡、新羅西斯克等。 空運 2001 年民用飛機有7 萬多架,國際航線總長約8 萬公里 。 2003 年客運量52 億人公里,貨運量 30 億噸公里(2004)。主要機場有莫斯科的謝列梅杰沃2號國際機場、謝列梅杰沃 1號國際機場、伏努科沃1號國際機場、多莫杰多沃機場、圣彼得堡國際機場、新西伯利亞機場、葉卡捷琳堡機場,哈巴羅夫斯克機場等。 管道運輸 至 2000 年底石油、天然氣輸送管道總長 21.3萬公里,2004 年輸油氣總量 24133 億噸公里。 金融銀行 主要銀行有: 1 、俄羅斯儲蓄銀行, 1991年成立,注冊資本 241 億盧布。 2 、俄羅斯外貿銀行, 1990年成立,注冊資本 65.5 億盧布。 3 、工商銀行, 1988年成立,注冊資本 22.9 億盧布。 4 、首都儲蓄銀行-農工銀行, 1988年成立,注冊資本 21.6 億盧布。 5 、國際工業銀行, 1992年成立,注冊資本 18.5 億盧布。 6 、天然氣工業銀行, 1990年成立,注冊資本 18.5 億盧布。 此外俄大銀行還包括外經銀行、阿爾法銀行和古打銀行等。 對外貿易 據俄羅斯海關委員會統計,2009年俄羅斯貨物貿易進出口3891.4億美元,較上年(下同)減少37.6%。其中,出口2339.4億美元,減少36.4%;進口1552.1億美元,減少39.3%;順差787.3億美元,減少29.7%。 2009年俄羅斯對荷蘭、意大利、中國、德國和土耳其的出口額分別占俄羅斯出口總額的15.1%、8.5%、6.9%、4.9%和4.6%,為353.2億美元、198.0億美元、161.8億美元、114.9億美元和107.8億美元;自中國、德國、美國、烏克蘭和法國的進口額分別占俄羅斯進口總額的14.2%、12.3%、5.7%、5.5%和5.1%,為219.6億美元、190.5億美元、89.0億美元、85.9億美元和79.4億美元。俄羅斯前五大順差來源地依次是荷蘭、意大利、土耳其、波蘭和哈薩克斯坦,順差分別為323.3億美元、127.2億美元、77.0億美元、60.3億美元和53.0億美元,減少36.1%、41.1%、30.5%、41.8%和21.5%;逆差主要來自德國、中國和法國等,其中對德國和中國逆差減少40.7%和59.5%,但對法國逆差增長12.9%。 對外投資 截止2004 年底,俄累計對外投資 69 .73億美元,其中直接投資占60%,協議投資占6.2%,其他投資占33.8%。主要投資對象國有:英國(18.6%)、塞浦路斯(10.9%)、荷蘭(8.8%)。 截止2003年底,俄對華投資項目1542個,實際投資額3.38億美元。 外國資本 截止2004年底,俄累計吸引外資820億美元,同比增長43.8%,其中直接投資占44.1%,協議投資占1.9%,其他投資占54%。 2004年吸引外資405億美元,同比增長36.4%,其中直接投資占23.3%,協議投資占0.8%,其他投資占75.9%。外國對俄投資主要分布在:批發、零售業及日用品修理業130.37億美元,加工業102.36億美元,采礦業99.34億美元,不動產25.72億美元,交通、通訊業20.33億美元,國家管理和軍事安全、社會保障10.59億美元,金融業10.01億美元,建筑業2.34億美元,農業、林業1.21億美元,公用事業1.07億美元。 2004年主要對俄投資國:德國(占11.4%)、英國(10.6%)、美國(8.1%)、法國(4.7%)、維京群島(2.3%)、瑞士(2.1%)、奧地利(1.7%)。 生活水平 2004 年俄人均月收入 6296 盧布(約218美元),同比實際增長7.8%。2004年俄職工人均月工資6828盧布(約237美元),同比實際增長10.8%。2004年12月消費品價格比上年同期上漲11.7%。
- 有機原料排行
- 最近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