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乙炔的歷史與制備
作者:化工綜合網發布時間:2022-05-13分類:有機原料瀏覽:97
導讀:1960年代已經有研究者使用齊格勒-納塔催化劑制取聚乙炔,得到的是黑色固體。1967年秋天,日本化學家白川英樹實驗室的訪問學者偶然合成出了銀白色帶金屬光澤的聚乙炔。白川英樹分析了實...
1960年代已經有研究者使用齊格勒-納塔催化劑制取聚乙炔,得到的是黑色固體。1967年秋天,日本化學家白川英樹實驗室的訪問學者偶然合成出了銀白色帶金屬光澤的聚乙炔。白川英樹分析了實驗過程后,發現原因是實驗者錯誤地使用了通常用量一千倍的齊格勒-納塔催化劑,造成聚乙炔高度結晶,形成了纖維狀結構。1975年,艾倫?麥克迪爾米德到東京工業大學作訪問學者,在會議上展示了自己研究的金色聚氮化硫,白川英樹則向艾倫展示了銀色聚乙炔。艾倫?麥克迪爾米德馬上聯想到聚乙炔的研究前景,邀請白川英樹到美國共同研究。最初白川英樹希望可以通過純化聚乙炔來提高導電性,卻發現越純導電性越差,麥克迪爾米德想到在聚氮化硫中加入溴之后可以將電導率提高到十倍,就建議在聚乙炔里摻雜溴。1976年白川英樹發現摻雜少量碘之后,電流表的指數猛的增大,以致燒壞了儀器。經測量,聚乙炔的導電性變成了之前的10的8次方倍,這已經接近了銀的導電性隨后他們和艾倫?黑格合作,對摻雜機理進行了研究。由于乙炔直接聚合反應的難以控制,需要在低溫下或者使用稀土催化劑(如環烷酸稀土)。最常用的合成方式是通過環辛四烯 或其取代產物的烯烴歧化反應制取
- 有機原料排行
- 最近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