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化泉州石化有限公司的介紹
作者:化工綜合網發布時間:2022-04-28分類:有機原料瀏覽:240
中化泉州石化有限公司(簡稱中化泉州石化)成立于2006年9月26日,注冊資金95億元人民幣,是國有大型骨干企業、世界五百強企業中國中化集團公司的全資子公司。承擔中化泉州1200萬噸/年煉化項目的建設、運營任務。
泉州經濟發展
有人說,在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中,泉州是一個具有符號意義的城市,從經濟建設過程中涌現出來的“泉州速度”,到社會經濟體制機制轉型、變革的“泉州模式”,都給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諸多啟示。 (一) 數字是枯燥的,但它能反映泉州市發展的真實圖景。 實力強:2007年地區生產總值預計達2276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是1978年的112倍,年均遞增17.7%。在2002年地區生產總值在全省率先突破千億元大關后,今年將突破2000億大關,經濟總量由改革開放前全省第五位躍升為全省第一位,綜合經濟實力顯著提高。 生活富:2007年,泉州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8097元,收入水平是1990年的11.77倍,年均遞增15.6%,農民人均純收入達7244元,是1984年的21.8倍,年均遞增14.3%;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均居全省第二位。2007年城鄉居民收入比為2.5:1,低于全省的2.72:1。 制造強:泉州生產的運動鞋全國第一,年產約十億雙,全球每十雙就有一雙產自泉州;中國服裝五分之一產自泉州;中國出口的家具五分之一來自泉州;泉州生產的電腦磁頭、電腦掃描儀、電腦驅動器、高級交流電容器、微型馬達、電腦冰箱、錄像磁頭等產品占世界市場份額的10%―40%,居世界第一。 榮譽多:如今,泉州市的頭頂上戴上太多的桂冠: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際花園城市、最佳中國魅力城市、中國品牌經濟城市、全國法制宣傳教育先進城市、全國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城市、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優秀地市(二連冠)、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三連冠)、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五連冠)、全國雙擁模范城(五連冠)。 (二) 泉州的崛起,始自“三來一補”生產模式。 改革開放初期,中國香港地區加工業開始向外轉移。當時泉州發展工業一缺資金、二缺技術、三缺人才,但毗鄰香港,勞動力和土地資源豐富,價格低廉,又有幾十萬香港鄉親。于是,泉州縣委決定“借船出海”,以“三來一補”為突破口,發展外向型經濟。30多年來,泉州人走過了一條買“洋設備”、學“洋技術”、生產并出“洋貨”的路子。華僑和臺港澳同胞回鄉探親帶回的西裝、襯衫、錄音機、手表、皮鞋、運動鞋等“洋貨”,一件件被消化,成為泉州鄉鎮企業的產品。 這些如今看起來簡簡單單的加工材料,硬是讓泉州人制造出了發展的奇跡。 改革開放以來,泉州對外貿易迅速崛起,出口渠道不斷拓寬,外貿進出口從1979年的0.04億元增長到2006年的54.91億元,年均遞增30.7%。出口從1979年的0.02億美元發展到2007年預計的49.5億美元,年均增長32.2%。泉州經濟外向度不斷提高,與19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貿易往來關系,每年進口數億用于再生產的初級產品,如苯乙烯、初級形態的塑料、合成纖維紗線、紙漿、鋼材等,保障了工業生產的原料供應;出口產品分布涉及輕工業品、重工業品及機電、高新技術產品等寬廣領域,并成為我國服裝、運動鞋、陶瓷及工藝品、竹藤制品等出口商品的主要產地。 30年來,以“三來一補”為主要內容的泉州外向型發展道路,雖說不是一帆風順,但是一個農業小縣的跨越發展卻是健步如飛,四個階段清晰可見:一是1978―1986年,作為成立“三來一補”企業的起步階段;二是1986―1992年,鄉鎮工業蓬勃發展階段,工業大跨步的發展,有力推動了泉州經濟的起飛,1992年全市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兩番;三是1993―1998年,泉州經濟高速發展階段,6年間,全市生產總值年均增長近30%;四是從1999年到現在,泉州市綜合競爭力全面提升,努力打造現代制造業名城、創新創業熱土、宜居生態城市、和諧幸福家園。 (三) 改革開放30年,是泉州經濟發展實現新跨越的30年,是社會面貌發生深刻變化的30年,是人民群眾得到實惠最多的30年。 30年來,泉州人民充分發揮配套改革試點城市和對外開放前沿以及僑鄉優勢,把握機遇,抓住中心,開拓進取,艱苦創業,推動國民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綜合實力顯著增強,成為福建乃至全國發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區之一,創造了跨越式發展的新輝煌。 ――縣域經濟不斷壯大,專業特色突出。縣域經濟總量占全市經濟總量的80%,比全省高出近30%。全市所轄7個縣市全部進入福建省經濟實力十強或經濟發展十佳行列,其中,晉江、石獅、南安、惠安、安溪等5縣市進入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行列,晉江、石獅和惠安進入全國最發達100縣(市)。泉州各縣市十分重視挖掘自然資源潛力和發揮傳統工藝優勢,把資源特色轉化為產業特色,促進了縣域經濟的發展。如南安發揮建材資源優勢,側重發展建材產業,成為全國最大的石材集散地和建材加工基地;安溪利用山區資源優勢,建成中國烏龍茶之鄉、中國藤鐵工藝之鄉和中國茶文化旅游之鄉;2006年晉江鞋業規模以上企業產值達246.96億元,成為我國運動鞋主要生產和出口基地;德化利用民間傳統瓷雕技術優勢,側重發展工藝陶瓷,一躍成為全國最大的西洋工藝瓷生產和出口基地;而以雕藝之鄉著稱的惠安縣,雕藝品出口名揚海內外,石工藝品年產值超百億元。 ――工業化進程穩步推進,品牌化集群化趨勢明顯。泉州經濟發展靠工業起家,以工業發家。2006年全市工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比全省高出10.9個百分點,2007年全市完成工業總產值達4225億元,是1978年的315倍,年均遞增22.7%,工業總量穩居全省首位。培育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紡織鞋服業、建筑建材業、食品飲料業、工藝品制造業、機械制造業五大傳統支柱產業,2007年五大傳統優勢產業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70%以上。2007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達3418億元,占全部工業總產值的80.9%。全市產值超億元企業有636家,銷售收入超十億元企業有26家。“十五”以來,市委、市政府著力推進產業升級,力促傳統產業優化提升,大力拓展新興產業,推動全市工業保持快速發展。傳統產業誕生了全市絕大部分中國馳名商標和中國名牌產品,至2007年底全市擁有中國馳名商標28枚(工商總局認定),中國名牌產品47個,均位居全國地級市前三位,榮獲感動世界的中國牌品城市稱號。新興產業快速鋪開,石油化工、電子信息、汽車制造、修船造船和生物制藥等新興主導產業也初具規模,2007年產值達449.86億元。其中汽車制造、修船造船業發展已駛入快車道,2007年產值現價分別增長52.9%和591.9%。 ――投資力度不斷加大,城市面貌日新月異。1978年全市固定資產投資額僅為0.51億元,改革開放以來,歷屆市委、市政府把基礎設施建設作為突破經濟發展瓶頸的重要戰略舉措,大力推進交通、能源、水利、通信等建設,“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和“十五”期間,泉州分別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0.12億元、56.98億元、322.09億元、888.36億元和1519.24億元,1978-2007年泉州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速達28.2%,泉廈和福泉高速公路、泉州晉江機場、漳泉肖鐵路和肖厝、石湖、圍頭等港口碼頭相繼建成投入運營,構筑起現代化的陸海空立體交通網絡。電力、通訊快速發展,泉州成為全省第一個、全國第三個城鄉電話用戶超百萬戶的地級市,從根本上改變了基礎設施滯后狀況,躋身進入“全國投資硬環境40優城市”行列。“十五”以來,泉州重點建設成就輝煌,投資規模快速擴張,在繼續完善基礎設施的同時,一批關系泉州發展轉型升級的大項目也相繼投產。2007年泉州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89.81億元,增長39.5%。其中福建聯合石化項目完成投資超100億元,泉三高速公路(泉州段)、福廈鐵路(泉州段)、福煉“一體化”30萬噸級原油專用碼頭、中化重油加工、石獅PTA、泉州修造船廠、深圳五洲龍汽車等一批項目正加速建設。2006年末,全市通車里程已達10670公里,其中二級和二級以上高等級公路里程1976公里,高級路面里程9509公里,在全省率先基本建成沿海大通道,公路密度達98.29公里/百平方公里。泉州晉江機場躋身全國50強。港口建設朝深水化、規模化、專業化方向發展,2007年港口貨物吞吐量達6215萬噸,集裝箱吞吐量102萬標箱。 城市建設進入快車道,城區建成面積由原來的6.7平方公里擴展到2007年預計的86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預計達53%,一個以中心城市為核心,沿海次中心城市為骨干,沿公路、鐵路、高速公路連接重點城鎮的具有閩南僑鄉特色的大泉州“組團式”城市群逐步形成。古城保護建設工作成效顯著,既保留了文化古城獨有的風韻,又充分體現了鮮明的時代特征,古城保護建設有4個項目獲“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2個項目獲聯合國獎項。以片區和重要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城市拓展,中心城市框架迅速撐大,城東、東海、橋南三大新區初具雛形,先后榮膺“國際花園城市”、“最佳中國魅力城市”和“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環保模范城市”等稱號。 ――居民收入快速提高,生活條件持續改善。改革開放前,泉州的城鎮從業人員幾乎全部分布在國有和集體單位,而農村勞動力則主要從事第一產業,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步發展,這種就業結構徹底得到扭轉。2007年,泉州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8097元,收入水平是1990年的11.77倍,年均遞增15.6%,農民人均純收入達7244元,是1984年的21.8倍,年均遞增14.3%;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均居全省第二位。2007年城鄉居民收入比為2.5:1,低于全省的2.72:1。全市在1996年基本實現小康目標后,大力推進舊村改造、新村建設和寬裕型小康工程,“十五”期間全市實現了村村通電、通郵、通公路,2005年通建制村公路硬化率達99.7%,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打下堅實基礎。 隨著收入的快速增長,消費環境的改善和消費觀念的更新,城鄉居民消費水平穩步提高,生活方式和消費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生活質量得到極大改善。2007年泉州市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2459元,為1990年的10.1倍,年均增長14.5%;農民人均消費支出5180.4元,為1984年的19.8倍,年均增長13.9%。居民家庭食品性消費支出比重下降逐步下降,2007年泉州市城鎮居民消費“恩格爾系數”為38.2%,比1990年下降27個百分點,農村居民消費“恩格爾系數”為42.7%,比1984年下降18.4個百分點。 城鄉居民的醫療衛生條件和社會保障水平也同步提高,和諧社會建設邁出堅實步伐。截至2007年10月底,全市享受低保的城市居民達25245人,1-10月累計發放保障金2400萬元,月人均差額補助114元;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農村居民達86937人,1-10月累計發放保障金5600萬元,月人均差額補助69元。參加基本養老、失業、醫療、工傷和生育保險的人數到年底預計將分別達到55.5萬、45萬、50萬、40.11萬和 39.02萬人。 但是經濟的高速發展,也給泉州帶來了污染,特別是環境的污染,水源的污染,人的身體健康受影響,這點是泉州發展需要注意改進的!我本身也是泉州人,感謝你對泉州發展的關心哈! 這是我查的一些資料,希望對你有所幫助,也希望你有空可以到泉州走走看看,現在泉州變化很大,城市建設發展挺快的,但是和福廈還有一定差距,但是泉州人有愛拼才會贏的精神!歡迎來泉州玩!
好處:民富,政府有錢,市政建設,城市知名度高,吸引投資壞處:環境污染,其它地級市嫉妒攻擊,特別是福州
- 有機原料排行
- 最近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