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石油合作安全
作者:化工綜合網發布時間:2022-04-17分類:有機原料瀏覽:89
現代石油工業始建于美國。1859年8月27日,美國人E.L.德雷克(Edwin L.Drake)在賓夕法尼亞州打出了世界第一口現代工業油井。這標志著礦物油開始取代動植物油。此后,現代石油工業從勘探、開采、煉制加工、儲運直到銷售迅速發展起來。至19世紀末,美國發現的石油成倍增加,俄國在高加索發現了儲量豐富的油田,委內瑞拉、伊朗、羅馬尼亞和印度尼西亞等國也開始大量生產原油。世界性石油工業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看,一直具有國際合作的色彩,但是,國際石油合作卻經歷著投資國與東道國的種種矛盾,其矛盾的關鍵在于利益之爭。
一、國際石油合作發展史
對于到底什么叫作國際石油合作,至今還沒有一個確切的定義,但是,根據人們的經驗,國際石油合作應該是不同主權國家之間的石油經濟協作活動,它不同于一般的國際貿易。在這種協作中,合作的主體是代表主權國家形象與利益的跨國石油公司,在跨國石油公司跨國界的經營業務中,應該具有跨國界的生產要素領域的協作、協作具有相對長期性,當然也包括國際石油政策方面的協調。就這種理解來看,國際石油合作史可以分為兩個大的時期,前一個時期是指20世紀70年代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OPEC)成立之前,這段時間的合作在投資國和東道國之間是一種不平等的合作關系;70年代以后,國際石油合作才真正走上正軌。針對這兩個時期,我們又可以將國際石油合作分為四個階段,從這四個階段可以了解國際石油合作中世界各國的利益關系,它間接地影響著一國的油氣安全。
1.西方跨國石油公司瓜分和壟斷世界石油工業階段(1900~1945)
由于石油在軍事、經濟中的作用日益提高,西方列強在二戰以前就開始了對油氣資源國的掠奪。首先,美國跨國石油公司興起,導致了跨國石油工業的迅速發展。同時,英國、法國、荷蘭等國,也通過政府的殖民政策發展了跨國石油工業。英國、法國和荷蘭等國在南美的墨西哥、委內瑞拉、秘魯、阿根廷等地區,以及中東地區的波斯(現伊朗)、伊拉克、沙特阿拉伯、巴林等地區開展了鉆探開發活動,獲得了大量石油租讓地和開采權,掠奪開采資源國的石油。這一階段的國際石油協作,是西方跨國公司在不平等的條件下,通過租讓制,只付少量的礦區使用費,就獲取了產油國石油資源的開采與收益權。如1928年7月簽訂的西方大國瓜分中東石油資源的國際卡特爾協議――“紅線協定”和1928年9月簽訂的西方大國瓜分和壟斷世界石油資源、生產、價格和市場的國際卡特爾協定等,都是西方跨國公司的一相情愿。顯然,這種國際石油經濟協議不能被稱作國際石油合作。
2.美國成為統治世界產油國的霸主(1946~1959)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由于石油出口中心從墨西哥灣向波斯灣地區的轉移,美國在世界石油供應上所占的統治地位開始消失,并開始了對中東原油的依賴。美國憑借其戰后的巨大實力,撕毀了“紅線協定”,取代了英國在中東的石油霸主地位。到1954年中東已經沒有一個產油國不受美國跨國石油公司的控制。與此同時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民族解放運動的興起,許多產油國政府在政治獨立以后,紛紛要求經濟上的獨立。這些國家先后提出了將石油公司收歸國有的口號。但是這些斗爭并未使這些國家在國際石油經濟關系上處于平等的地位。這一階段中東各國仍然處于一種被統治地位,石油資源被美國等國幾乎是無償占有。
3.石油輸出國組織成立(1960~1969)
20世紀50年代由于許多獨立石油公司大規模涌入中東,石油產量和供應量急劇上升,造成國際市場原油價格連續下跌。1959年3月美國決定實行限制石油進口限額,以保護國內石油生產者的利益。這一決定將國際石油市場石油價格進一步推向了深淵。1959年2月國際石油壟斷資本為了轉嫁危機,強行將原油標價降低9%,給產油國造成了巨大的稅收損失。據估計這次壓價使產油國損失4.76億美元的收入。1960年9月委內瑞拉、科威特、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克為抵制西方各石油公司強制壓低原油價格的行動,發起組織了石油輸出國組織(Organization of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縮寫OPEC,中文為歐佩克)。歐佩克章程第2條規定:該組織的主要目標是協調和統一成員國的石油政策,并確定最有效的手段以單獨或集體方式維護其利益。歐佩克的成立,標志著第三世界產油國爭取平等經濟關系和聯合行動抵制西方跨國石油公司的開始。在這一階段,歐佩克的斗爭主要是反對跨國石油公司壓低油價、改變租讓地使用費、取消銷售補貼、收回未開采的石油租讓地等防御性的斗爭。
4.國際石油合作時期(1970至今)
20世紀70年代以后,歐佩克的斗爭由防御性轉入進攻性,斗爭的內容圍繞著提高原油標價、收回石油資源主權等。產油國收回石油主權主要是通過逐步提高石油資源國在外資經營公司中的股份,以及國有化而逐步掌握了本國石油資源的控制與統治權。在這種情況下,西方國家不得不改變過去的政策。西方國家同意在新的比較平等互利的基礎上同第三世界產油國簽訂一些新的石油合作協議與合同,例如建立合營公司的協議、產品分成合同、提供服務的合同和新的條件下的租讓協議等,用提供自己的技術、資金和勞務幫助資源國勘探和開采石油的辦法,換取資源國給予一部分石油或其他利益。
二、國際石油合作的主要類型
國際石油合作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經逐漸形成了比較規范的合作模式。一般來說,國際石油合作有以下幾種類型:
第一,國際石油信貸合作。包括外國政府信貸、國際金融組織信貸、出口信貸、商業銀行信貸、混合信貸、吸收外資存款、發行國際債券及國際租賃信貸等。
第二,國際石油投資合作。主要指石油生產領域的直接投資,包括一個國家引進的其他國家在石油方面的投資和在其他國家進行的石油方面的投資。其具體方式有租讓制、聯合經營、產品分成等。
第三,國際石油服務合作。主要包括國際石油工程承包、勞務進出口和國際咨詢等。
第四,國際石油科技合作。包括有償轉讓和無償轉讓兩個方面。有償轉讓主要指國際石油技術轉讓。其采取的方法有帶有技術轉讓性質的石油設備或相關設備硬件交易、專利、專有技術或商標使用許可貿易等。無償轉讓一般以石油科技交流的面貌出現,其具體方式有交換石油科技信息、資料、儀器樣品,召開專題研討會,專家互換與專家技術傳授、共同研究、設計與試驗攻關、建立聯合科研機構等。
第五,國際石油信息與管理合作。國際石油信息合作主要指國際石油經濟信息的交流與交換。國際石油管理合作的具體方式有聘請國外管理咨詢機構、管理專家進行講學和進行石油經營管理咨詢、合作聯合管理、交流管理經驗與資料,以及舉辦國際石油經營管理講習班等。
第六,國際石油經濟援助。主要有資金、物質和技術援助等方式。
第七,國際石油經濟政策協調與合作。包括聯合國系統國際石油經濟組織進行的協調、政府首腦會議及互訪進行的協調,以及國際性石油行業組織和其他有關國際能源經濟組織進行的協調。
以上各種合作形式都以一定的方式影響著世界油氣供應問題,在世界各國紛紛提出利用兩種資源、兩種市場,充分利用經濟全球化機遇的時候,各國在選擇石油合作類型時,需要根據自己的資源、區位、技術、經濟、政治、社會等各方面的環境條件來決定。否則,石油的高技術、高投資、高風險等特點將導致投資國的失敗。中國從1993年開始走出去,一開始選擇了秘魯的一個已經由包括跨國石油公司在內開發了100多年的老油田,油田生產已近枯竭,日產量只有100桶,但是,我們在這里打出了該地區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高產油井,做出了許多外國人都不可想象的業績。中國在委內瑞拉也創造了優異的成績,在不到三年的時間里,把一個開采了40多年的油田從日產量1萬桶提升到3萬桶,而且作業成本是所有的外國公司中最低的。在蘇丹,中國隊伍用不到兩年半的時間,建立了一個年產1000萬噸規模的油田,還修建了1506公里長、管徑為28英寸的輸油管道等,使得中國石油工業由“走向世界”向“融入世界”跨越。這些成績的取得有各種因素的力量,但是,在石油對外合作中,我們正確地分析國際環境,抓住機遇,恰當地選擇平等互利、實現雙贏的合作方式是我國對外石油合作取得如此成功的關鍵因素。
三、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石油合作的特點與趨勢
有資料顯示(致遠等,2002),世界主要跨國石油公司控制著世界30%以上的石油工業產值,其貿易量和直接投資金額超過全世界的三分之二,并擁有80%以上的世界石油石化先進技術。經過新一輪的兼并重組,世界前四大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英荷殼牌、BP和道達爾菲納埃爾夫的石油產品銷售占到世界的32%,煉油能力占世界的19%。進入90年代以來,特別是近幾年來,國際油氣公司石油天然氣部門的資本支出居公司各部門之首,其比例高達80%以上,有的公司甚至達90%以上,而在油氣部門中,勘探開發支出占整個油氣部門支出的絕大部分。從投資方向來看,它們的跨國投資主要在發達國家間進行。但是,跨國石油公司為了進一步優化配置世界資源,爭奪全球市場,尋求新世紀的利潤增長點,在鞏固已基本飽和的歐美市場的同時,把發展的重點轉向石油工業正蓬勃發展且市場需求旺盛的以亞太地區為主的新興市場,如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巴布亞新幾內亞、越南、中國和澳大利亞;歐洲的獨聯體和北海地區;非洲的尼日利亞、安哥拉和埃及;拉美的委內瑞拉、哥倫比亞和巴西等。就投資而言,雖然中東國家和其他地區的產油國的外資也在不斷增加,遠東/太平洋盆地和前蘇聯地區是世界潛力最大的地區,其次是拉美地區。主要原因是:
第一,中東地區多年來戰亂不斷,發達國家的投資轉向更加安全的地區。
第二,濱里海地區蘊藏著豐富的石油資源還是為世界所公認,濱里海地區很有可能成為第二個中東地區。為了獲得盡可能多的油氣供應,為了壓縮俄羅斯的戰略發展空間,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就通過外交、軍事和政治等手段,以其雄厚的資金為基礎,進軍中亞和濱里海地區。
第三,中國由于經濟持續高速健康發展,對石油產品需求旺盛,以及南中國海地區石油地質條件非常好,眾多的成油條件在此形成了最佳匹配,發揮了最佳的成油效果,中國逐漸成為跨國石油公司投資的熱點之一。據統計,目前《財富》雜志排名世界前500家的大型石油石化公司幾乎都在華投資建廠設點,有的公司在華業務發展已初具規模(表2-2)。BP是目前在我國油氣領域投資最大的跨國公司之一。累計投資總額已達45億美元,在華擁有36家合資加油站及多家天然氣合資公司。殼牌在華總投資達17億美元,其中,石油勘探方面的投資超過了6億美元,并擁有20家企業和40家加油站。同時,世界前100家化工公司幾乎也都已在華投資,其中包括巴斯夫、拜耳、杜邦、道化學、阿克蘇-諾貝爾、荷蘭國家礦業(DSM)、恩格哈德等歐美著名跨國公司。
表2-2 大型跨國石油石化公司在華投資情況
(據劉劍平等,2003)
第四,非洲,特別是北非的油氣資源非常豐富,近年來,非洲國家的政局在不斷地穩定之中,經濟也在逐步恢復和發展,許多西方石油公司在非洲也有較長的存在歷史。從地域上看,北非與南歐很接近,南歐對北非的油氣有巨大的依賴性,這樣非洲對西方的投資有越來越大的吸引力。
但是,隨著全球油氣資源的進一步大量消耗、濱里海地區和南中國海地區的石油不確定而導致的勘探開發的步伐放慢和油氣儲采比急劇下降,中東地區的石油貿易將在世界石油貿易中所占份額越來越大,世界經濟發展和石油消費對中東地區的依賴性越來越大,中東地區的地緣政治也越來越重要。
- 上一篇:無機化學和物理化學哪個好就業啊?
- 下一篇:塑料手套沾上污漬,該怎么洗?
- 有機原料排行
- 最近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