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農業的生態學基礎是什么?
作者:訪客發布時間:2021-10-15分類:有機原料瀏覽:72
??有機農業是社會經濟過程和自然生態過程相互聯系、相互交 織的生態經濟有機體。有機農業生態系統包括生態系統、農業經 濟系統和農業技術系統,這些系統按照各自的組織原理,最終使 復合型生態經濟系統結構合理、功能健全、物質流、信息流、價 值流皆可正常流動、系統穩定、凈生產量最大且可持續發展。
??在 該系統中,經濟增長與生態穩定程度之間存在一種協調發展的作用機制,以技術為中介和手段,實現經濟生態的協調發展。(一)生態因子作用的綜合性生態環境是許多環境因子的綜合作用的結果,進而對生態系 統起著綜合作用。各個因子之間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系,相 互制約的,環境中的任何一個因子的變化,都將引起其他因子不 同程度的變化。
??(二)最小因子律和忍、耐性定律1。最小因子律19世紀,德國化學家李比希在研究谷物的產量時,谷物產 量并不是因需要大量營養物質而限制,而是取決那些在土壤中極 為稀少,且為植物所必需的元素,如果環境中缺乏其中的一種, 植物就會發育不良,如果這種物質處于最少狀態,植物的生長量 就最少。
??以后人們將這一發現稱之為最小因子定律。而影響植物 生長發育的這個最小因子就是限制因子。2。忍性定律1913年,Shelford提出的忍性定律。其主要內容:具有對所 有環境因素忍性較廣的有機體分布較廣;某種有機體可能對某一 因素忍性較廣,而對另一因素忍性較窄;外界環境條件對某一因 素不適合時,可能對其他因素的忍受界限也將縮小;當環境因素 受限制時,繁殖時期往往是關鍵。
??3。耐性理論1931年,Good提出的主要內容:每種植物只適宜于在一定 氣候土壤范圍內生長發育;耐性和適應能力是由遺傳進化規律控 制的,是一種專有的特性;耐性的改變有可能表現在形態上,也 有可能不表現在形態上。相同耐性的種在形態上差異很小,但形 態相同的種不一定耐性相同。
??(三)生態因子的不可替代性和部分補償性生態因子是生物生活所必需的條件,對生物的作用雖不是等價的,但都是同等重要的和不可缺少的。如果缺少其中任何一個 因子,就會引起生物的生長受阻,甚至死亡,因此,生態因子中 的任何一個因子,都不能由另外一個因子來代替,這就是生態因 子的不可替代性和同等重要性定律。
??但是,在一定條件下,某一 因子在量上的不足,可以由相關因子的增強而得到部分補償,并 有可能得到相近的生態效果,但是要注意生態因子的補償作用并 非是普遍和經常的。(四)生態因子作用的階段性因生物生長發育不同階段對生態因子的需求不同,因此,生 態因子對生物的作用也具有階段性,這種階段性是由生態環境的 規律性變化所造成的。
??(五)生態因子的直接作用和間接作用區分生態因子的直接作用和間接作用對認識生物的生長、發 育、繁殖及其分布都很重要。環境中的地形因子,其起伏程度、 坡向、坡度、海拔高度、經緯度等對生物的作用不是直接的,但 它們影響光照、溫度、水分等因子的分布,因而對生物產生間接 作用,這些地方的光照、溫度、水分狀況則對生物類型、生長、 分布起著直接作用。
??
- 上一篇:湖南應用技術學院本科有哪些專業?
- 下一篇:對塑料制品的使用有什么建議
- 有機原料排行
- 最近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