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c在有機化學中是什么物質?
作者:化工綜合網發布時間:2023-08-11分類:橡膠制品瀏覽:324
一、cbc在有機化學中是什么物質?
cbc溶劑俗稱萬能溶劑,它的主要成份是丙酮縮甘油,是一種可以任意比例互溶于水有微弱氣味但又兼顧丙酮和縮水甘油醛溶解力的高沸點極性溶劑請酌情參考。
它和非極性除了不溶于水之外其他都相似的DBE(尼龍酸二甲酯,二價酸酯)一樣對絕大多數樹脂高聚物都有非常良好的溶解性能。
二、甘油異生糖做法?
二羥丙酮磷1.二羥丙酮磷酸—>3-磷酸甘油醛—>3-磷酸甘油酸—>2-磷酸甘油酸—>PEP—>丙酮酸,丙酮酸進入三羧酸循環氧化分解.2.二羥丙酮磷酸與3-磷酸甘油醛在醛縮酶作用下果糖-1,6-二磷酸,其異生為葡萄糖
三、丙酮與甘油反應機理
采察源用干燥劑原位除水法,在無溶劑體系中, 丙酮與甘油通過原位除水、酸催化縮合反應制備丙酮縮甘油。
各因素對丙酮甘油縮合敗胡態反應的影響順序為丙酮與甘油摩爾比> 反應溫度 > 催化劑用量 > 反應時間 。
隨著生物柴油產業的蓬勃發展,其主要副產物甘油的資源化利用已亟不可待。其中,將甘油與丙酮縮合生成丙酮縮甘油(2, 2-二甲基-1, 3-二氧戊環做芹-4-甲醇,Solketal)是極具前景的研究方向,因為Solketal作為燃料添加劑不僅能顯著增強燃油的黏度和低溫性能,還能顯著地減少一氧化碳、固體小顆粒及其他環境不友好物質的排放。該反應需依賴于催化劑中酸性位點的催化作用,所以酸催化劑的結構形態、酸量及相關理化性質的設計及完善是制約甘油縮酮化反應工業化進程的關鍵。因此,本研究結合近年來相關文獻,系統綜述了在該反應中均相、非均相酸催化劑在該領域中的研究進展及相關反應機理討論。筆者從結構形態角度進行分類,介紹了不同類型酸催化劑的優勢及特色,并在其結構性質對催化活性的影響上進行了重點闡述。對該領域中催化劑未來研究方向進行了展望。
四、怎么做甘油 做甘油的方法
1、丙烯氯化法。這是合成甘油中最重要的生產方法,共包括悉帆四個步驟,即丙烯高溫氯化、氯丙烯次氯酸化、二氯丙醇皂化以及環氧氯丙烷的水解。環氧氯丙烷水解制甘油是在150℃、1.37MPa二氧化碳壓力下,在10%氫氧化鈉和1%碳酸鈉的水溶液中進行,生成甘油含量為5-20%的含氯化鈉的甘油水溶液,經濃縮、脫鹽、蒸餾,得純度為98%以上的甘油。
2、丙烯過乙酸氧化法。丙烯與過乙酸作用合成環氧丙烷,環氧丙烷異構化為烯丙基醇。后者再與過乙酸反應生成環氧丙醇(即縮水甘油),最后水解為甘油。過乙酸的生產不需要催化劑,乙醛與氧氣氣相氧化,在常壓、150-160℃、接觸時間24s的條件下,乙醛轉化率11%,過乙酸選擇性83%。上述后兩步反應在特殊睜掘雹結構的反應精餾塔中連續進行。
3、工業級甘油。工業級甘油量用1/2量的蒸餾水稀釋,攪拌充分后,加入活性炭,并加熱至60~70℃進行脫色處理,然后,真空過濾,保證濾液澄清透明。控制滴加速度,將濾液加到事先處理好的732型強酸陽樹脂和717型強堿陰陽樹脂混合的柱內,以吸附除去甘油中的電解質和醛類、色素、酯類等非電解質雜質。除去散明雜質后的甘油溶液進行減壓蒸餾,控制真空度93326Pa以上,釜溫在106~108℃,蒸出大部分水之后,再將釜溫升到120℃快速脫水,不出水時停止加熱,所得釜內物料即為成品。
五、我想知道甘油是如何生產的``用什么材料,設備和怎么生產嗎?
甘油學名丙三醇〔C3H5(OH)3〕,因其具有吸濕性、保溫性、高粘度、水溶性、無毒、有甜味、微生物易分解、有三個羥基可制成一些衍生物等特性,是一種重要悔蔽的輕化工原料,在涂料、炸藥、塑料、牙膏、化妝品、食品、煙草、化工、醫藥等方面都有著十分廣泛的用途。 目前,國際市場上甘油貨源短缺,歐美國家需求不斷增加,大量購進;亞洲由于化妝品產量直線上升,甘油需求量也年年增加,導致甘油價格不斷上漲。我國甘油市場長期供不應求,每年都要進口部分甘油,供需矛盾突出,市場價格也節節攀升。據《淀協通訊》81期(1995年8月)載:由于甘油供不應求,其價格飛速上漲,每噸由去年的8500~9000元上漲至目前的15000元左右(目前國際市場上每公斤已上漲至2.55美元),并有繼續上揚之勢。 1甘油的現狀 甘油作為重要的有機化工原料,通常制取的方法,一是從天然油脂皂化生產肥皂的副產品獲得,還有少部分是從油脂水解的副產品中獲得,即油脂皂化水解法;第二是通過環氧氯丙烷法、丙烯醛法、環氧丙烷過醛酸法合成甘油,即化學合成法;第三就是利用糧食質原料轉化發酵制取甘油,即發酵法。化學合成法生產的為合成甘油,其它為天然甘油。據報道,在1993年世界甘油市場上,87%為天然甘油,13%為合成甘油。在天然甘油中37%為制造工業的副產品;34%為生產脂肪酸的副產品;13%為脂肪醇的副產品;只有1%的甘油是生產生物柴油(甲酯)產生的副產品。預計到1997年,生產生物柴油(甲酯)和蔗糖聚酯時產生的甘油將占世界甘油總產量的12%。 我國的甘油主要從生產肥皂的副產品獲得。從1993年10月以來,由于糧價的不斷上揚,迅速波及到油脂價格,導致甘油生產成本上升。同時由于洗衣粉的增加,肥皂的減少,也使甘油生產下降。1993年的全國產量只有3萬噸左右。我國合成甘油主要是由環氧氯丙烷(ECH)水解而得,1994年上半年ECH市場價格最高達1.6~1.7萬元/噸,價格成倒掛之勢,致使生產廠家無積極性。近年,不少地方利用酒糟生產“復合甘油”,對緩解甘油緊張狀況有一定作用。但專家們提出: ①“復合甘油”是否能完全代替天然甘油使用,目前還說法不一,如果不能,則其用量不會很大; ② 如果復合甘油能出口,則其市場前景樂觀,否則市場前景不妙;③ 生產復合甘油,原料易得,工藝簡單,投資少,見效快,利潤大,各地應根據市場情況建廠,不要盲目發展生產。《淀粉通訊》73期(1994年12月)載:新一代甘油代替產品――賽甘油,日前由安徽歙縣宏大化工廠和中國科技大學精細化學品公司共同研制成功,并通過技術鑒定。它的性能和用途與甘油相似,它的抗凍性、涂展性、保溫性、抗粘性、紫外線吸收率、斷裂強度等均優于甘油,可調行也大于甘油。但未見詳細介紹和應用報告,應是合成類甘油叢前芹。 為滿足世界感有的需求,近年來國內外利用資源豐富的淀粉原料發酵生產甘油越來越受到重視。這種方法是將糧食轉化為葡萄糖,再發酵產生粗甘油,最后提純為精品甘油,不含砷及重金屬物質,是一種天然甘油,可廣泛應用于醫藥、食品、化妝品及煙草等行業,是合成甘油不可比擬的。 2發酵法生產甘油的發展歷史 發酵法生產甘油,要上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當時(1914年)德國嚴重缺乏油脂、油脂皂化生產的甘油遠不能滿足需要,于是開始研究發酵法生產甘油,從而產生了糖類添加壓硫酸鹽發酵生產甘油的技術。由于當時技術落后,成本較高,戰后停產。美國滲畢于20年代又開發了糖類添加碳酸鈉的發酵技術。以后由于種種原因抑制了發酵甘油的發展。近十年來,美國、西德、日本、印度、前蘇聯、瑞典及我國都在積極開展發酵甘油生產的研究,是發酵法生產甘油的技術在國內外得到迅速發展。 1986年原西德明斯特大學Bisping和Rehm, 應用固定于紹介玻璃臘希格環的釀酒酵母,成功地實現了半連續發酵生產甘油工藝,甘油濃度達26.2~29.5g/L。1988年Bisping 等人改進了上述工藝,應用間歇流加發酵法,取得初始單位體積產率為28g/Ld,甘油最高濃度達85g/L。 1990年Bisping等人應用固定于燒結玻璃臘希格環的耐高滲壓畢赤酵母,采用半連續化間隙流加發酵生產甘油工藝,甘油濃度達86g/L,單位體積產率為81g/Ld。同年,D.Hecker和Bisping等人應用固定化釀酒酵母的亞硫酸工藝,在固定床柱式反應器內連續生產甘油,在稀釋為0.06/h的流速條件下,平均產率為35g/Ld時,甘油濃度可達25g/L。在連續9個月的時間內,生產始終保持穩定。 日本日研化學公司以選育出高滲壓酵母,用固定酵母的生物反應器,可用20%~30%葡萄糖液通入空氣,在33~38℃連續生產甘油,收率為80%,此法可與丙烯氧化法生產工藝競爭。 印度也研究選育出一株高滲壓粉狀畢赤酵母,以豆餅為氮源,淀粉水解物為碳源,在40℃溫度下發酵,可免嚴格殺菌,發酵時間短,甘油產率(對糖)達40%~50%。 目前,世界甘油產量最大的兩家大公司為P&G公司和Henkel公司。 我國研究發酵法制甘油已有30多年,從60年代興起的耐高滲酵母菌種的研究和應用,使發酵法生產甘油達到新的階段,70年代處于鼎盛時期,進入中間規模的試驗研究工作,近年來開始進入工業性生產。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四川食品發酵工業研究設計院和無錫輕工業學院。我國研究試制的總體技術水平特別是生物發酵部分領先世界一籌,步入先進行列,提制工藝亦是成熟的。目前我國已有無錫發酵甘油廠等為數不多,年產量在2000噸以內的幾個廠采用發酵法生產甘油。據《淀粉通訊》71期(1994年10月)至81期(1995年8月)報道,近一年的時間里又有安徽碭山1000噸/年、山東鄒平縣1500噸/年、山東濱州地區孫武發酵總廠2000噸/年、山東惠民縣孫武甘油廠2800噸/年等發酵法甘油生產線投產,另外還有一批在建工程。 3發酵法生產甘油的工藝過程 制糖工業的廢糖蜜可直接用產甘油的酵母菌發酵得甘油,而淀粉質原料必須先經液化、糖化、再經酵母菌發酵得甘油。淀粉發酵制甘油分為淀粉液化、糖化;種母培養及發酵;甘油提取等三個階段,其生產過程如附圖。 先將淀粉或淀粉乳調整濃度,加入α-淀粉酶進行液化,然后加入糖化酶進行糖化,經 過濾取出淀粉渣作飼料,濾液加活性炭脫色,在經過濾,即的甘油發酵的原料――酶法葡萄液,然后配料、滅菌、接種進行發酵。在發酵過程中通入無菌空氣,在約20%含糖量的培養液中,于33~35℃溫度下發酵65h,甘油濃度達8%~10%。在殘糖降到1%左右時,停止發酵。發酵醪經壓濾(或分離)后,酵母泥干燥后可作飼料,濾液經壓減濃縮,濃縮液再經初蒸、復蒸得到復蒸甘油(頭油、二油混合)以活性炭脫色、脫臭、再用離子交換柱除雜得到精制甘油。 4發酵法生成甘油的關鍵技術問題 發酵法生成甘油,其生成技術的關鍵是菌種,國內外已知有多種微生物能應用于發酵法生成甘油,其中絕大多數為酵母類。用淀粉原料發酵生成甘油,有亞硫酸鹽法和耐高滲酵母法兩種。亞硫酸鹽法是在乙醇發酵時,添加乙醛固定劑亞硫酸鈉等,或使用pH7.6的堿性培養基,以改變酒精酵母的代謝途徑,進行甘油發酵,總糖轉化率可以達到20%~25%,產品有甘油、乙醇、乙醛。采用耐高滲酵母發酵時,發酵過程不用添加亞硫酸鹽,而是利用酵母在高濃度糖液中的生化代謝的特種途徑,即在該菌體內酶的作用下,經糖酵解途徑產生磷酸二羥丙酮,再經還原酶和ADP的作用而產生甘油。由于高滲酵母法有明顯的優越性、先進性,預計最終將取代亞硫酸鹽作誘導劑的工藝路線。現在人們正致力于選育耐高滲酵母及高產菌株以提高甘油產量,我國研究開發的由川甘11號酵母菌種為出發菌,經紫外線、Co60 照射誘變得到的P5菌株,具有產甘油量高、殘糖較低、溫度適應性和抗雜菌能力較高、發酵時間短、通氣量小、性能穩定等特點。 發酵法生產甘油工藝過程中,如何從發酵液中提取甘油是十分重要的一環。這是因為其主要原料是含纖維及淀粉質的酵法水解液及糖蜜,發酵醪除含主要產物甘油10%~11%外,尚含殘糖0.5%~1.3%,酵母(干計)1.3%,其它固形物2.0%~4.0%,pH3.4,色澤淺灰。與肥皂液廢液提取甘油相比,具有成分多元化和復雜化的特點,尤其是殘余糖份粘度大、流動性差、給甘油提取帶來很大困難,影響提取的回收率和產品質量。再者,甘油在常壓下沸點為290℃,但在204℃時便開始分解、聚合,若有鹽類存在時更為嚴重。此技術問題在國內外都存在,可以說是個長期未能解決的技術難題。 發酵法生產甘油,發酵醪的初蒸是影響甘油總收率和產品質量的關鍵環節,發酵醪過濾濃縮后,甘油含量一般在50%以上(達不到皂化法粗甘油的含量),雜質濃度高、料液粘度大、流動性差,加之甘油是高沸點物質,給蒸餾操作和提高回收率帶來很大困難,糖被焦化還直接影響產品質量。初蒸收率低,其主要原因是發酵醪殘糖和膠體物質較多,將部分甘油裹在中間,粘結在一起,無法蒸出,同時也給清洗蒸餾殘渣帶來困難。為此,近年來我國又在減壓蒸餾法基礎上,對工藝和設備進行了改進,其中主要是使用了一種助蒸劑B以降低粘度,改善流動性(最佳添加量為4%),使初蒸收率由66%提高到82.85%,即蒸餾效率提高24%。 據《淀粉通訊》62期(1994年1月)載:華東理工大學“甘油發酵分離技術”的研究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采用新方法生產的發酵甘油,使受益單位無錫發酵甘油廠的收率由70%提高到95%以上,每年可凈增利潤300萬元。不僅可解決原發酵甘油生產過程中甘油蒸餾提取時的嚴重結焦和易起泡的問題,而且工藝簡單,生產成本低,最大程度地利用了原設備能力。 5市場前景 我國甘油市場長期以來產銷不平衡。1970~1986年甘油產量年平均增長率為5.3%,同期消費量年平均增長為7%。1983~1986年我國共進口甘油5.24萬噸,平均年進口1.31萬噸,占消費量的1/4。1988年我國肥皂產量120萬噸,甘油3.9萬噸,創歷史最好水平,比1987年也僅增加了200噸,以后逐年下降。近幾年,我國甘油年產量約在3.5~3.7萬噸,其中皂化甘油3.5萬噸,合成甘油為0.1萬噸左右,但年需求量卻在5.5~6.5萬噸,缺口2萬多噸。據《吉林淀協簡報》1994年第三期載來自海關的數據,1993年我國進口甘油(粗)、甘油水及甘油堿液1151.239噸,耗71.7955萬美元;進口其它甘油(包括合成甘油)6630.252噸,耗681.224萬美元。由于我國主要是從肥皂生產中回收獲得天然甘油,隨著洗衣機的普及,洗衣粉的用量增加,肥皂產量的下降,甘油產量還會進一步下降。再則,由于我國合成甘油生產成本高,設備腐蝕性大,產量上不去,故產需矛盾短期內很難解決。而甘油的市場需求卻逐年上升,應用領域不斷擴大,特別是發酵甘油作為天然甘油在醫藥、食品、化妝品、煙草等行業具有的優勢和用量上的增加,也使甘油市場價格逐年上漲。從1984年我國甘油緊俏開始,10年后許多化工產品需求矛盾已得到緩解,唯有甘油需求矛盾卻越演越烈。筆者有心查閱了《淀協通訊》1期(1988年)至83期(1995年10月)載甘油信息及發展情況全是緊缺、供不應求。甘油的市場價格也由1982年以前的每噸3000~4000元,上升到目前的18000~20000元。1984年國內耗甘油約3萬噸,1993年達4.5萬噸,1994年達5萬噸,主要是涂料生產發展,需求甘油2.45萬噸,其次是牙膏需求1.35萬噸,其它醫藥、煙草、化妝品、造紙、紡織品需求1.2萬噸。估計1995年全國甘油仍將缺口2~3萬噸。到2000年全國甘油產量也只能達到6~7萬噸,而甘油需求量將突破10萬噸,制品3~5萬噸,產需矛盾將越來越大,價格越來越堅挺,行家們分析,其主要原因是: 第一, 皂化甘油的生產成本上升。1993年10月以來的糧價上揚,迅速反映在油脂價格上,牽動甘油成本上升,甘油銷價也相應提高。 第二, 合成甘油產量不會增加(或增加不大)。合成甘油是通過環氧氯丙烷(ECH)水解而得,現在ECH價格高達1.6~1.7萬元/噸,原料價格與產品價呈倒掛,生產廠家無積極性。另外,天然甘油的“天然”優越性也影響合成甘油的發展。 第三,市場需求量的增加。基建擴大使涂料需求不斷增加,卷煙、醫藥、化妝品、造紙、橡膠等工業的需求也在不斷擴大。 第四, 國際市場甘油貨源短缺價格上漲。我國目前還需要進口甘油,進口成本的增加必然以銷價的提高而反映出來。 綜上,甘油貨緊價揚的局面還要維持一個相當長的時期才會好轉。
你是說粗甘油提純成95%以上的精甘吧? 先靜置讓甘油和油好衡脂自然分成,蒸餾,要控制溫度的,再用活性炭去色!出來的就是精甘油了!友純做
粗甘的獲取:生產生物褲陪柴油的副產品,國內大部分都是進口的!這個具體的設備和生產我就不知道了!
以上說的是工業甘油!
- 上一篇:懂外貿的看看這單子怎么操作好。
- 下一篇:加工紙箱泡沫箱機器多錢一套。
- 橡膠制品排行
- 最近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