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十年,中國制造業的前景將會是怎么樣的?
作者:訪客發布時間:2021-11-06分類:橡膠制品瀏覽:67
今年3月,原工信部部長苗圩說,中國實現制造強國目標,至少還需30年。此言一出立刻在社交媒體上引起了爭議,有觀點認為中國已經是制造大國,中國在全球制造業出口所占的份額高達18%,而且工業升級態勢明顯,新動能成長日益壯大,在較短時間內,中國制造將依托優質的基礎設施、完善的產業鏈配套組合,加速高端制造業發展,從國際"跟跑"向"并跑"和"領跑"邁進。另一種觀點則認為,中國制造業未富先老,中國制造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已經從2006年的32%下降到2019年的27%,出現過早去工業現象。中國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離工業現代化尚有一段距離,產業鏈、供應鏈處于中低端,而且不完整,斷點和缺陷很多,恰好在這個時候出現制造業與虛擬經濟失衡,人員和資本從制造業流出,這和工業化進程極不相襯。
這兩種觀點究竟誰對誰錯?首先讓我們看看中國制造業在全球所處的位置,這十分重要,因為國內需求十分疲弱,中國制造對國際市場的依存度很高,可以說國際競爭決定了今后制造業的走向。根據中國工程院發布的《中國制造強國發展指數報告》顯示,依照規模發展、質量效益、結構優化、持續發展四項指標,被跟蹤測評的9個主要國家中,美國以168.71分高居榜首,德國和日本分別以125.65分和117.16分位列第二和第三,中國以110.84分位列第四,如果剔除規模發展,中國對同序列的韓國、法國、英國優勢并不明顯。雖然從2010年起中國連續保持世界第一工業大國地位,但關鍵核心技術和高端制造設備受制于人,低端產能過剩,高端產能不足的現像十分突出。中國制造的國際競爭力集中體現在價格優勢上,這背后是廉價的勞動力和政府優惠政策,這些都不能構成中國制造的核心競爭力,而且長期勞動力的廉價也不利于形成消費主導型經濟,有損于國內經濟的良性循環。
有許多學者將東南亞、印度等制造業的興起以及發達國家制造業回流歸咎于國內人口紅利的逐漸消失,工人薪資提高、人民升值和能源成本上升不斷抬高制造業成本。但個人覺得有這方面原因,但也不完全是,中國制造業嚴格來說主要是為全球生產,具有典型的來料加工模式,資源來自國外,國內加工組裝,然后銷往全球。這就帶來許多問題,掌握資源的國家愿不愿拿給你用,國際市場是否容納得下這樣大的體量不斷增長,你的產業鏈、價值鏈處于中低端,你只能與同類型的發展中國家競爭,你也有可能被替代。如果往高端爬升發達國家一定會對你關閉市場,華為就是最好的例證,而你自己的市場消費能力又不能支持你升級怎么辦?唯一的出路就是與其它發展中國家形成互補關系,因此產業升級對未來中國制造業十分重要,其中最大的制約在于缺乏一個有效的創新生態,這需要很長時間的積累,發達國家也不可能停下來等你超越。
- 橡膠制品排行
- 最近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