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陸地上的土壤和巖石中都含有礦物質。陸上降水流入海洋,那么海洋會越來越咸嗎?
作者:化工綜合網發布時間:2022-09-06分類:無機化工瀏覽:181
這個問題題主不用這么費勁來拿“大海”做實驗啊,直接在家準備一個水杯和一袋食鹽。盛大半杯水,然后往水杯里倒鹽,是不是倒不少鹽之后,就開始出現沉積的鹽了?這在高中化學課里概念叫“溶解度”。
當然題主也許覺得水杯太小了,我們來看看稍微大點的,山西運城鹽池。運城鹽池是個全封閉的鹽湖,缺少地表水補給,主要靠的是地下水補給,每年地表水給鹽湖帶來1.48噸鹽分,地下水帶來大概10噸的鹽,所以當氣候干燥時,鹽湖就會出現“硝凇”現象,這種天然界的溶解平衡,風景還挺美的。
就算有強勁的地表水補給,例如我國長江口,當淡水和海洋的鹽水混和,也發生“絮凝作用”,形成絮凝物就會在滯流點沉於,成為河口硬邦邦的攔門沙重要因素之一。題主也別小看這攔門沙,長江口清淤20年才有了深水航道。而錢塘江口至今形不成良好的通航條件,攔門沙也貢獻良多。下面為百年來,長江口沙門坎的演變過程。
我叨叨舉了幾個例子是想說,水的溶解能力有限,飽和就開始吐了,礦物就會沉積,又開始地質循環了,水起的是搬運作用。所以回到題主的問題,海洋咸是有限度的。
科學視野,不同解讀,歡迎點贊評論,也歡迎關注我哦!
會越來越咸,但咸度增速(不會很明顯)非常緩慢。原因:
一、從古到今,海洋中不斷補充著來自陸地的鹽類。
海洋是水的“歸宿”,海水是鹽的“故鄉”。海水中含有各種鹽類,其中百分之90左右是氯化鈉,也就是食鹽。
另外還含有氯化鎂、硫酸鎂、碳酸鎂及含鉀、碘、鈉、溴等各種元素的其他鹽類。你可能會問,這些鹽類是從哪來的?
第一、有先天的原因。地球在形成初期,海洋本身就含有鹽份,但當時的含鹽量并不高,從人類的起源便可知道(因為人類是海的兒女)。
第二、有后天因素。大氣中常飄浮著大量塵埃、火山灰等固體懸浮顆粒,它們大多來自風塵、火山噴發和汽車尾氣、工業廢氣等,其化學成分非常復雜,最常見的是氯、氮、磷、碳、鎂、鈉、鈣等化合物體。降雨時,雨水不但把空氣中的懸浮固體顆粒溶解,還會在降落地面時沖刷道路、建筑物、生活垃圾等,帶走大量鹽類及污染物質,這些雨水一部分向低處匯集,流入江河,
一部分穿過各種地表地層滲入地下,最后匯入大海。而水在流動過程中,經過各種土壤和巖層時,又使土壤和巖層中的礦物質分解,產生出各種鹽類物質,這些鹽類物質隨水被帶進大海;另外,在大洋底部,由于海底火山噴發而溢出的海底巖漿,也會使海水鹽度不斷增加。
二、海洋與陸地之間的水循環,使海洋中的鹽度越來越高。
降雨使河流給海洋帶來鹽的同時,也將大量的淡水帶到海洋中,因此,河流注入鹽份使海水變咸只是原因之一。因為海洋中的鹽度,還依賴普照萬物的太陽將海水蒸發,而海水蒸發時只是蒸發水份,鹽份卻留了下來。在經過不斷蒸發和降雨的不斷重復,海洋與陸地之間水的不斷循環之后,鹽的濃度就越來越高,經過千千萬萬年的累積,海水中的鹽份便越積越多,海水便越來越咸。
三、海洋具有自凈能力。
海水咸度增速不明顯的原因是:①水生動植物及微生物對水有一定的凈化作用。
除了死海等一些高鹽海外,海洋中一般都生長著大量水生動植物及微生物,它們對污染物及鹽類起分解及攔截作用。水生植物的根系形成的微生物膜對有機質的降解作用和動植物本身對營養鹽的吸收作用,都會使海水鹽度減小;②盡管海洋中的鹽類越來越多,但隨著海水中可溶性鹽類的不斷增加,它們之間會發生化學反應而生成不可溶的化合物沉入海底,久而久之被海底吸收,海洋中的鹽度增速就會被降低或有可能保持平衡狀態。
- 上一篇:ab膠哪里有賣
- 下一篇:干粉砂漿專用膠粉生產的公司哪家最專業?
- 無機化工排行
- 最近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