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有人說印度永遠無法成為超級大國?你認同這種說法嗎?
作者:化工綜合網發布時間:2022-07-14分類:無機化工瀏覽:85
一個大國要想成為超級大國,是要具備很多條件的。比如社會制度和文化是否是具有時代先進性,國土面積和人口比例是否協調,工業和軍事力量是否獨立和強大,還有這個大國的地緣環境是否安全是否優良都是很重要的。
現在來講講印度到底有沒有可能成為超級大國的幾點理由。
①社會制度和文化是決定創造力和人口素質的基本要素,沒有這兩點你想成為強國都難,更何況超級大國。
首先從制度上來講印度看似套上了民主國家這件外衣,但因為其國民受教育程度底,根本無法做到監督政府公權力和引導政府政策的走向,從而導致印度政府腐敗和政策執行力力度的嚴重不足。一個充滿腐敗和政令不通的社會,是絕對不會有創造力的。
從文化上看,印度的種姓制度在印度教的形響下,絲毫沒有弱化的跡象。而印度教那種人命天定,隨遇而安的思想,決定了印度人是不會為改變命運而去拼搏的人種。
②從國土面積和人口比例
上來看,印度雖然擁有世界第一可適合耕種的國土面積,但印度無極限的人口增長,讓印度營養不良人口占到總人口數的32%,一個連飯都吃不飽的國家,你讓她怎么去做超級大國。
③工業和軍事力量是否獨立和強大:印度一直以來是個以農業立國的國家,大家想想在這個世界上,印度有拿的出手的工業產品嗎?沒有吧!如果印度工業強大,其軍事裝備用得著滿世界去買嗎?一個武器裝備都不會造的國家,怎么可能會成為超級大國呢?
④從地緣環境來看,印度確實跟美國一樣,不太可能會遭受外敵入侵。但自大的印度為了在南亞稱霸,無形中跟巴基斯坦成了死敵,從而讓印度成了邊境上永遠有戰火的國家。一個在地緣上有同等級別對手的國家,是不可能騰出手來去管世界,去做超級大國的。
雖然印度是一個自大,而且又喜歡做夢的國家。但現實的種種不利因素,從事實上排除了印度成為一個超級大國的可能性。
當然事無絕對,也許以后印度經過自身的努力,也有可能變成了超級大國的,但印度要改變自身的某種缺點實在太難了。
導語:縱觀全球化時代五百年的歷史,超級大國那可以說是絕對稀有的物種,雖然超級大國從來都不會缺席,但是要成為全球超級大國,印度總該憑點什么吧?我們總不能說印度人口要超過中國了,印度就要成為超級大國了。印度成為超級大國絕對比登天還難,畢竟印度早已經把航天器送上太空了,至于成為全球一極,眼下這種希望可以說是微乎其微。且不說印度能不能成為超級大國這檔子事兒,筆者認為現實的目標是先讓印度完成工業化再說,不是筆者埋汰印度,要成為全球的超級大國,近500年的人類史,有且僅有4個國家,分別是西班牙,大英帝國,蘇聯,美國。一個工業化都沒有實現的國家,是沒有資格在全球領袖群倫的,而能不能實現工業化,絕對是一個超級大國的標配。但要實現工業化,且不說會不會受到國際局勢的影響,就拿印度國內來說,也是問題重重。
工業化是超級大國的標配,沒有工業化超級大國之路就是扯淡五百年,四大霸主里面,除了第一代霸主西班牙靠的是掠奪美洲銀礦,成為歐洲暴發戶,建立了當時全球第一大強大的海軍無敵艦隊以外,其它幾個世界級的霸主,那都是在制造業領域是杠杠的存在,其中英國,美國一度是世界的工廠,就像現在東方大國扮演的角色一樣,而蘇聯雖然輕工業搞得一塌糊涂,但是蘇聯的重工絕對是實力強悍的存在。為什么筆者認為工業化如此重要呢?其一,現代工商業社會,雖然出現了資產虛擬化的傾向,但是工業依舊是國家硬實力的象征,歷史上的西方列強的船堅炮利是工業化的成果之一,工業化也是最能實現技術創新,維持國家繁榮穩定的利器,是相對農業文明具有指數級數優勢的產生財富的部門。一句話,物質財富的多寡,拳頭的大小,就靠工業化的大機械生產,沒有工業化,就沒有源源不斷的物質商品,就沒有穩定的國家盈利模式和國家綜合實力。其二,軍事工業那是工業化之上的明珠,繞開工業化指望買出一個超級大國,這不啻于大清國靠買船發展海軍就能成為大英帝國一樣牛逼的存在,這現實嗎?工業化之于國防的重要性,那是不言而喻的,技術的獨立自主的重要性,從目中美貿易的芯片摩擦,想必大家都有所了解。其三,現代金融業,服務業,運輸業,都是圍繞工業化而展開的,那是工業化不斷向前細分發展的產物,沒有高質量的制造業,就沒有高端的相關配套產業。有了物質的生產,才有物質的運輸,銷售,信息溝通,以及擴大生產的融資活動和建立在產品開發上的科技研發。工業既是主角也是各行業的基石。
而反觀印度呢?為什么筆者不看好印度,那確實是因為印度的工業化之路困難重重,不然建國之初繼承了大筆英國優良資產,也沒有被美國,蘇聯打壓的印度,怎么還是這個鬼樣子呢?就拿鐵路里程來說,印度1947年獨立,鐵路里程已經超過了5.3萬公里,而國土面積是印度3倍的中國也才僅有2.18萬公里,有工業基石之稱的鋼產量,印度1949年是134.7萬噸,中國才僅有15.8萬噸,當時印度可是有全球十大工業國之稱,中國則是一窮二白。但是70年以后呢,2018年中國的GDP是印度的5.32倍,人均GDP是印度的4.8倍,工業產值方面中國為4萬億美元,全球第一,而印度僅為5200億美元。就產業結構而言,2018年印度的GDP構成中農業占比17%,工業占比為18.5%,服務業占比64.5%,這看上去儼然是發達國家的數據,但是實際上這是還沒有實現工業化的印度交出來的數據,過高的服務業比重的質量也就可想而知。從印度出口的產品也可以證明這一點,印度的主要出口產品為紡織品,皮革,化工初級原材料,礦產品,貴金屬制品等等。在全球工業已經進入智能制造的時代,印度工業弄成這個樣子,那當然是有原因的。
未經血與火,印式民主下的印度土改注定難以成功,失敗的印度,國家喪失工業之基很多人說印度這個國家是娘胎帶毒,筆者深以為然。為什么說印度是娘胎歹毒呢,那當然得從印度建國說起,印度的建國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那就是沒有經歷流血革命。沒有流血革命意味著什么?那就意味著沒有打破原有的利益格局,社會上的有害封建殘余沒有得到系統性的清理?,F在印度殘余的各種問題,跟東方大國建國之初的情形很像。還是拿中國的例子來說事,比如1949年解放全中國以后,我們國家搞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土地改革,土地改革就是把地主的田分給貧苦老百姓,讓大家有口飯吃。這樣做的好處是什么,第一是加強了國家對社會資源的調動能力,打擊了地方勢力,重塑了國家政權的權威性,有利于國家攫取資源搞工業化。要是國家天天因為征地而跟老百姓議來議去,什么資源也不掌握,那是什么也搞不成的了,更不用說一下占個幾萬畝地搞重化工,大型煉鋼廠。
其次,當然是解放了全國人民的創造能力,提高了糧食產量,為重工業現代化積累了原始資本。這樣的道理也很簡單,發展重工業那都是需要資本多,見效慢,但是長期利益極為豐厚的,在重工業建設期那是需要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的,這些資源哪里來?當然是要從農業領域抽調資源,二十世紀想向西方列強掠奪殖民地累積資本當然是不可能。而要農業領域進行抽調,那得農業領域有資源可挖,有組織架構完成抽調工作。前者需要老百姓掌握土地,激發干活積極性,多產糧,畢竟自己家的土地干起活來比給地主家干活積極多了,其次要完成基層組織架構,控制農業資源,比如建立征糧的人民公社制度,再不濟國家也要掌握征稅大權吧。有了這些操作,農業的收成轉給國家換成外匯,資金,才可以購買大型工業設備等等,其次農業產出的糧食,才能養活工業人口,這才能讓農業領域遷出的農民順利的轉移成產業工人,這絕對是一個巨型工程。這一切當然都是建立在土改之上的。搞重工業搞的都是大工程,比如煉鋼,建化工原料廠,石油開采冶煉,超大投資規模的基建,水利工程等等。這些工程一旦搞成,可以說是全民普惠,這等于是為國民經濟搭建鋼筋鐵骨的基本框架。
說了這么多土改的好處,我們在看一下印度。印度的土改只能是半拉子土改,到目前印度還有一半的農業人口沒有土地。為什么沒有土改成功,那當然是第一代領導人尼赫魯沒有進行系統性大工程。土地改革這件事,要流血,要傷筋動骨,這也就決定了這件事只能以開國領袖之威方得以完成。當然這也不是尼赫魯不想搞,而是支持尼赫魯的國大黨他們本身就是高種姓集團,掌握著大量的土地的資源,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地主,統治集團自己動自己的蛋糕,這事也就只能想想。關鍵是印度沒有經過革命,領導人沒有在血與火中樹立自己絕對的權威,還有一個民主制度的制約,要是尼赫魯搞的過猛,尼赫魯下臺也只是分分鐘的事情,結果印度也就只能搞出個半拉子土地改革。中央政府直接掌握的資源之少那是肯定了的,結果就是印度形成這樣的死循環,要搞工業化那就需要土地,需要土地就需要農村人口遷移,農村人口遷移需要工業化提供就業機會。印度要是不能破這個局,工業化那就搞不了,或者說只能搞緩慢工業化,一點點的積累政府資源,擴大工業化。
筆者一度認為印度就不能走民主化路線,要是出現個政治強人也好,靠著軍方的勢力,暴力推行土地改革,沒收私有資本,擴充國家工商業資本和土地資源的控制力度,也許土地改革早就完成了。土地改革能搞好,那后面的重工業化也是時間問題,接著就是深度工業化,也能實現一步步富裕??上в《仁莻€民主國家,政府不僅實力弱,還自身就是利益集團,那就真沒有什么好的辦法了。指望后面的領導人有此魄力完成這樣的使命,無疑太難了,除非印度國內打一仗,重塑一個強勢的中央政府。土地改革不能啟動,印度農村的貧窮落后的改觀那是極度的緩慢,國家沒有錢,教育,福利那只能說是低下。有人說印度有全民免費的醫療,教育,比中國還是要強,但是財政不足的印度公共醫療資源非常的貧乏,擁堵的醫療保障,印度每天都是漫長的等候人群,至于私立的醫院那是富人的天堂,當然那里集中著印度最好的醫生和服務。
散裝的印度,中央對地方影響力微弱,區塊割裂嚴重,嚴重影響經濟發展要說印度的散裝程度,一句話就可以概括,印度本來是一個地理概念而根本就不是一個國家。印度不僅族群復雜,意思是超過千萬人口的族群有11個,也有幾個人口規模在億級別的族群,語言更是多如牛毛高達二千多種,更是有多達17種官方語言,關鍵是中央與地方政府的關系頗有一點皇權不下縣的感覺。皇權不下縣的意思是,地方事務官方根本就沒有能力管控,幾乎為原始狀態。印度可以說從由傳統的封建制國家直接過渡到了現代印度,而這其中只是換了一個國家招牌而已,這就如晚清直接跨步進入新中國是一回事,印度除了國家是新的,一切都是舊的。印度獨立前,印度的經濟主體是由地主,佃農,貧農構成,社會結構則是有四大種姓和眾多的不可接觸者構成,文化上則是帶有神棍色彩的印度教,中央與地方的關系則是眾多的土邦和大英的東印度公司構成,中國傳統的大一統政治在印度這片土地上可以說是影子都沒有的。把這樣一個地區要整合成一個國家,按照中國人的理解,第一步當然是要消滅各地土邦勢力,在版圖上進行整合,其次則是消滅各種土邦的文化和文字,進行文化上的大融合,再次就是建立強勢的中央政府政府和官僚機器進行管理,非如此則非亂不可。
當然,印度奇跡的地方在于它根本就沒有亂,各個邦還共存在印度這個大籮筐里。印度雖然經歷幾十年的發展,中央政府的權威那是很薄弱的,從印度的政黨特性也可以看出這一點,印度的政黨多達幾百個,有人會說民主國家不都是多黨制嗎?多黨制當然沒有問題,就拿印度最有影響力的兩個黨來說,一個是國大黨,一個是印度人民黨,但是在很多邦一級的政治中壓根就沒有國大黨或者印度人民黨執政,比如在安得拉邦長期執政的是泰固倫之鄉黨,在西孟加拉邦長期執政的是印度共產黨,在旁遮普邦是阿卡利黨,至于邦以下的執政黨那就更加的繁雜了。印度的這種特性這就相當于在美國同時出現民主黨和自由黨均不是執政黨,這當然是由于地方實力強大,身處國家一級的政黨無法在地方擴展勢力。至于中央與地方的步調不一那就是常事,這種松散的狀態當然問題很多,全國統一步調,協同發展那是根本沒戲的,只能是千軍萬馬過河,各干各的,但多數情況是中央與地方沒有統一的共識,政府是什么事情也解決不了的,當然去反對干一件事情確是極度的高效。印度號稱是一個國家,但全國的統一財政這種事情印度都做不到,眼下在2017年莫迪政府開始搞全國統一財政,解決印度各邦之間關卡林立,壁壘重重的狀態,提升物流效率,結束商品在全國自由流動是類似于跨國貿易的狀態,能不能成功,那我們就只能祝印度好運了。
結語因此,筆者認為,印度要成為超級大國,且不說國際環境怎么樣,就拿印度國內的問題來說,可以說是一大堆,土改沒有完成的印度可以說是遲遲不能啟動工業化,沒有工業化就沒有大國之基。政治上印度無疑處于一種散裝的狀態,國內政治的割裂,地方實力過大,族群復雜,都嚴重的影響了印度的經濟發展。當然筆者認為印度的經濟增長有極大的空間,但是要追上發展了的某大國,印度可以說還差的很遠,至于超級大國之路,一百年內怕是看不見什么希望。
(本文完)
聲明:圖片來源于網絡,若侵權,請聯系刪除!
- 上一篇:近年來,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有關獨立訴求,是鬧著玩的嗎?
- 下一篇:應用化工是什么
- 無機化工排行
- 最近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