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以來農業的發展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是農民生產積極性提高了嗎?
作者:化工綜合網發布時間:2022-06-30分類:無機化工瀏覽:242
所指的八十年代,應該是指七一年到七九之間的時期,那時農業之所得到發展,一是黨中央非常重視農業,下面經常召開隊長以上的三級干部會進行傳達與落實二是在大寨精神,大干苦干,大力興修水利,改土改田,特別是把產量不高的坡地變成梯田,荒山變了糧倉;三是科學種田,通過種雙季,使用良種;四是除了大力養豬等廣積農家肥外,還有計劃分撥的硫酸氨,硝酸氨,氨水等,后來又使用了尿素等化肥;自從使用化肥、磷肥以后,糧食畝產下增,從畝產五、六百斤水稻增加到八百斤,有的好田實現了過千斤。真是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可惜的是化肥靠進口,都是計劃供應。五是農業初步實行機械化,大搞多種經營,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社員每勞動價值從每日一兩角,逐年提高到一元開外,在我們大隊,有的生產隊已達到兩元,主要是靠副業生產和外出做臨工投資積累。社員每日收入相當一個普通工人。如果堅持下去,工人農民還有什么差距呢?可惜的是沒有能堅持下去。
歸納起來,農業要發展,收入要提高,一是要靠黨的政策,二是人的干勁,三是環境與條件的湊合,三條缺一不可。
是六、七十年代土地改造的結晶;是化肥、農藥的功效;與農民生產的積極性無關。包產到戶,自己單干,農民有沒有積極性,無關緊要。
你的家鄉糧食增產了嗎?
謝謝邀請!
我們這里今年小麥一定能增產,昨日夏至,跑到郊外遛一圈,感受一下春暮夏初的味道。到了田野里,漫步綠的海洋,嗨著新鮮的空氣,嗅著甩齊的麥穗散發的清香還有淡淡的麥花已揚。暖風吹過,碧綠一浪接著一浪。前邊有幾位老農在田邊撥草,走向前去,問今年小麥狀況,他們笑容滿面說:"不出意外,今年小麥絕對大豐收"。
我們附近幾個村以前都種糧食,一出門到處的田地綠油油一片,收割的時候田地里一片繁忙景象。漸漸的,靠種糧養豬不賺錢了,支撐不了全家人的生活開銷,年輕人大量外出務工,現在田地要么改種苗圃和果樹,要么荒蕪!沒有種糧食的了!2000年左右我們云南暴發百年一遇的干旱,連續四年昆明周邊和我認識的產糧大縣均顆粒無收,但這四年云南省糧食產量數據仍然是連年“增產”!
農民種地,化肥,農藥價格飛漲,糧食價格低,誰能改善農民的困境?
這個問題也是三農行業中的大問題,當前形勢來看,第一減小糧食進口,第二提高中糧農補助,開發種子推廣,加強科枝下鄉引導科學種田,在鄉鎮村設立化肥種子科枝推廣中心,減少化肥種子多層扒皮,實行廠站到農戶一站式服務,方可解決這個問題。
只有國家才能改善困境,如果強制去管控農藥,化肥的價格,如果降價太低,低于成本了,廠家也可能生產不出來,但管控到一定的價格是可以的,最后就只有靠國家加大補貼力度,提高農民的種糧極積性是最好的辦法。
假如一塊地的糧食產量不斷增長,會不會對土地造成破壞?
我個人認為不會對土地造成破壞,因為糧食的收成多少對土地關系不大,土地的收多與少都是人民的智慧而定的,如:塞寒壩林場,原來只是個沙丘荒原,經過人們的幾十年的改造,現在己是綠蔭叢叢林木基地,40年前我們這黑龍崗流域,鹽:堿:洼,百姓都刮鹽土淋食鹽吃,經過數年人的努力平整土地,治沙,治鹽,綜合治理,現畝產從前的每畝糧食產量100多斤,提高到了現今1000多斤,這些事實在一次證明了,糧食的增長不會對土地造成破壞,有能力把土地資源管理好的,謝謝大家欣賞。
古人曰:土內生黃金,地里生白銀。土地只是一個載體,糧食增產是多方面的因素,種子,肥料,農業機械,植保,天氣情況,人為因素等等構成了是否豐收的因素。作為土地這一塊來說,增施有機肥,桔桿還田,輪耕輪休,防止水土流失,還有盡可能減少有害物質的對土地的污染等都是可持續增產豐收的基礎與保證。
- 上一篇:2019全國百強縣排行榜?
- 下一篇:我國復合肥年產銷量是多少?哪幾個省銷量最多?
- 無機化工排行
- 最近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