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畝地施多少化肥?
作者:化工綜合網發布時間:2022-06-28分類:無機化工瀏覽:505
一畝地要施用多少化肥?這個問題有些太泛了,太攏共了!一畝地使用化肥的量要看具體種什么品種的農作物,產量目標是多少,土壤又分貧瘠和肥沃,地力有所不同,土質也與肥料多少有關系,沙質土壤需肥多,泥質土壤需要肥料要少點。所以,一畝地要施用的化肥,由于各種原因,用量是不一定相同的。
如普通地力的沙質土壤栽種紅薯為例,紅薯產量決定需要肥料的數量,產量高,自然的肥料要施用得多,產量低,用肥少。一般產量,基肥使用普通復混肥大約50千克,苗期使用氮肥10~15千克。若是自配復混肥全期一次性施肥,尿素大約25千克(或碳酸氫銨40千克),過磷酸鈣大約20千克,硫酸鉀大約10千克。
若是一畝普通地力的小麥,中等產量,全期大約需要普通復混肥50千克、尿素20千克,或者每畝使用碳酸氫銨40千克,過磷酸鈣大約25千克,硫酸鉀大約15千克。若是貧瘠之地,還得加量,若是肥沃土地,可以酌情減少。
總之,一畝地一個生產周期所需要的化肥,要看具體種植什么農作物,由產量高低和地力優劣等等因為來決定化肥的使用量。
【以上是本人觀點,如有不妥,請大家在留言區處留下你寶貴的意見,并積極參與評論,特邀請大家關注三農達人旭日東升付先,一起探討三農問題!】
農民認為糧產翻番是農業機械普及化肥供需平衡所置,這認為對否?
我是笨蛋爺爺,我來回答糧食產量翻翻的主要因素是啥。
毛澤東主席早就提出的農業“八字憲法”深刻闡明了農業豐收的八個要素即:土肥水種密保管工。
土,即土壤的改良,多上農家肥,加強土壤的通透性!改造鹽堿地當時是一輩人抹不掉的記憶!
肥,合理施肥,農家肥充分腐熟后再使用!化肥結合地力,作物適當使用一定的量。
水,水利是農業的命脈!植物,動物離了水就不能活!建水庫,挖溝渠,打機井,做到旱能澆,澇能拍,不再老天吃飯!
種,即良種。常言說:好種出好苗,好葫蘆鋸好?!
密,即合理密植!不能想當然,這在大躍進時可是有一畝地小麥,播種麥種一麻袋180斤!結果苗子精細而且黃!
保,即植保,病蟲害的預防和防治!
管,即作物的及時管理。
工,即每天都要進地里做工,工作。
此八個字即是對農民的工作總結,也是對農業種植的指導性意見!
前四十前,人民公社早已解決水庫,化肥,種子,農業機械問題。但就是糧食畝產量上不去。吃肉開后門。當單干包產一實施,農貿市場上馬上農產品豐富。吃肉不用開后門了。所以中國糧食高產,解決吃飯問題 ,最主要作用是單干包產。單干包產在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中 ,起了畫龍點睛的作用。修水庫,造拖拉機,造大寨田,培育種子。都是屬畫龍動作。當改革開放實施單干包產到戶后,糧食就大豐收了。這就是點睛的神效。
為什么化肥能夠促進農業生產?
化肥在農業生產中起很大作用,能提高作物產量和改善產品品質,有利于培肥地力。
料在農業生產中占有重要位置,合理施肥不僅能夠增加農作物的產量,而且能夠改善農產品的品質,提高農產品的貯藏效果以及商品價值,并能改良與培肥土壤。其主要作用有以下幾點:
1、提供大量的優質農產品。實踐證明有機肥料與化學肥料配合施用能提高產品品質,如提高小麥和玉米子粒中蛋白質含量。
(1) 滿足農業持續發展的需要我國是農業大國,人多地少, 人均耕地只占世界的三分之一;大部分耕地潛在肥力低,只靠有機
肥料的投入是遠遠滿足不了需要,要多產出就要投入更多的化肥, 據中國農業科學院組織的化肥網試驗結果表明,化肥適當施用,每 千克養分可增產糧食8?10千克。
(2) 改善土壤肥力和產品品質施用化肥不僅增加糧食產量, 同時也增加秸稈,通過秸稈還田增加土壤的有機質,也使土壤中的
全氮、全磷增加。增加磷、鉀化肥的施用不僅能提高農作物的產 量,還能改善產品品質。
所以化肥在農業上也是非常重要,必不可少的。
化肥是農業生產和科學實踐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農業生產發展的實踐證明,充分和合理使用化學肥料是促進農作物增產,加速農業發展的一條行之有效的途徑。
1、增加作物產量
在1959年和1980年,國家耗費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在全國范圍內進行了土壤普查,并科學細致地分析了土壤養分狀況,農業技術推廣工作者也正是利用這些土壤普查的基礎信息,依據“土壤中缺什么就補什么,缺多少就補多少”的原則,先后開展了平衡施肥和測土施肥技術的推廣,建立了適合當時社會條件和生產條件的作物施肥技術體系。從單一施用氮肥發展到氮、磷肥配施,后又增氮穩磷加鉀、氮磷鉀復合化,發展到今天氮磷鉀配合高效化、復合化、長效化并注重微量元素的使用,因而我國的化肥施肥技術已經達到了一定的階段性水平。以梨樹縣為例,糧食單產也由應用化肥前的1 500~3 000 kg/hm2,逐步提升至11 250 kg/hm2以上。不僅解決了國民的溫飽問題,而且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極大地提高。用占世界9%的耕地,生產出占世界25%的農產品,養活占世界22%的人口。化肥是糧食的糧食,據專家估算化肥對糧食產量的貢獻率為50%左右。因此,1998—2017年11年間,全縣的化肥施用量(氮)從115 kg/hm2增加至200 kg/hm2,相應的糧食產量由 t/hm2提高至 t/hm2,秸稈也相應增加,不但解決了廣大農村的取暖問題,而且大量剩余秸稈不僅直接還田,還通過發展畜牧業過腹還田而培肥地力。因此,極大地提高了廣大農民對科學施肥的基本認識。
2、提高土壤肥力
每次生產投入農田的化肥,在當茬作物收獲后,都有相當數量殘留于土壤中(氮約30%、磷約80%、鉀約50%),其一部分經由不同途徑繼續損失,大部分則可供下茬以及往后種植的作物持續利用,這就是易被人們忽視的化肥后效。連續多年合理施肥的結果,化肥后效將疊加,土壤有效養分含量將增加,促進作物單產不斷提高,不但能保持耕地的肥力,而且會越種越肥。作物的產量越高,殘留在土壤中的根茬等有機物也越多,相應的微生物活動也越旺盛[4]。據梨樹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2017年對土壤定位監測,耕地0~20 cm耕層有機質平均含量為%,耕地質量同第二次土壤普查的%相比上升了個百分點;耕層土壤全氮含量平均為 5%,比第二次土壤普查時的 0%,略增 5個百分點;全磷含量為%,比第二次土壤普查時的%低個百分點;全鉀含量為%,比第二次土壤普查時的%略低個百分點。土壤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鉀總體均有上升趨勢。尤其土壤的速效磷比第二次土壤普查時提高了2~3倍。
3、發揮良種潛力
一個作物的品種,無論高產品種還是低產品種,每形成單位產量的籽粒,都要從土壤環境中吸收基本相同的成分和數量養分元素。根據國家農業科研部門的有關報道,單位面積雜交稻與常規水稻品種相比,每增產1 t稻谷,單位面積雜交稻較常規稻多吸收純氮27 kg、五氧化二磷12 kg、氧化鉀26 kg,因此高產品種可以認為是對肥料的高效應品種。實質上,高產品種是能吸收利用更多的養分,并將其轉化為糧食產量的品種。
4增加有機肥量
我國勞動人民歷來重視有機肥在糧食生產上的作用。作物產量的提高和畜牧業的發展直接增加有機肥量。因為化肥的施入提高了糧食產量,產品(籽粒、秸稈)經人、畜的利用和轉化,其廢物就變成有機肥。化肥在提高作物產量的同時,又能通過自身的殘留物(根、莖、葉)作為有機肥源反補土壤,培肥地力。另外,農業生產投入的化肥養分相當數量保存在有機肥中,使有機肥成為化肥養分不斷再利用的載體。因此,充分利用有機肥源,不僅可以發揮有機肥培肥地力的作用,而且也是使相當數量的化肥養分持續保存再利用的基本途徑。
5發展經濟作物、森林和草原的物質基礎
化肥的誕生與應用實現了糧食的增產增收,經濟作物也獲得了大幅發展。就梨樹縣大房身鄉而言,2017年以前的10年中,蔬菜面積、瓜類面積均增加10倍以上,產量也增加50%,80%。因此,南菜北用、夏菜冬用,提高了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而且,隨著農村種植業結構的調整,還在繼續發展,極大地豐富了城鄉市場和出口創匯。糧食和多種農產品的豐富,又有利于促進退耕還林、還草,也為宏觀上治理水土流失、防風固沙等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提供了可靠的物質基礎。
- 無機化工排行
- 最近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