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首的歷史情況?
作者:化工綜合網發布時間:2023-05-31分類:石油化工瀏覽:197
西周時期,境北部屬陳國,南部屬沈子國。春秋時期,魯定公四年(前506年),蔡滅沈子國,境南部自沈入蔡;魯哀公十七年(前478年)楚滅陳,境北部自陳入楚。
戰國時期,境北部由楚入魏,南部屬楚。秦,始行郡縣二級制,境北部屬新陽縣,南部屬寢縣,統轄于潁川郡。后分立陳郡改屬之。
西漢,漢高帝六年(前201年)改新陽縣為侯國,境北部屬之,后復為縣;漢宣帝地節四年(前66年)境中部置陽城侯國,旋廢;南部仍屬寢縣(一作縣)。同轄于汝南郡。
王莽篡漢,始建國元年(公元9年)改汝南郡為汝土賁郡,改陽城為新安,改新陽為新明,改寢為閏治。東漢,始行州郡縣三級制,境北部屬新陽侯國;南部屬固始侯國,后國廢為縣;中部屬汝陰縣。同轄于豫州汝南郡。
三國魏,境北部屬新陽縣,南部屬固始縣,同轄于豫州汝南郡。西晉,新陽縣廢。境北部屬宋縣,南部屬固始縣,同轄于豫州汝陰郡?;莸鄯秩觋幙ぶ眯虏炭?,固始縣改屬之。
東晉,境北部屬汝陰郡宋縣,南部屬新蔡郡固始縣,同轄于豫州。南朝宋、北魏,境北部屬汝陰郡宋縣,南部屬新蔡郡固始縣,同轄于豫州。
東魏,境北部屬北揚州汝陰郡宋縣,南部屬豫州新蔡郡固始縣。北齊、北周,北部屬潁州陳留郡陳留縣,南部屬豫州廣寧郡褒信縣。
隋,開皇三年(583年)罷郡為州,境北部屬潁州陳留縣(后更名潁陽縣),南部屬沈州魚同陽縣。大業三年(607年)罷州為郡,北部屬汝陰郡潁陽縣,南部屬淮陽郡魚同陽縣。凱態
唐,貞觀元年(627年),廢潁陽,并入汝陰。武德初罷郡為州,天寶元年(1742年)罷州為郡,乾元元年(758年)罷郡為州。境北部屬汝陰縣,南部屬沈丘縣,同隸屬于潁州(汝陰郡)。
五代,先后為梁、唐、晉、漢、周領地,縣境分屬潁州汝陰縣、沈丘縣。
宋,開寶六年(973年)分汝陰北5鄉置萬壽縣。境北部屬萬壽縣(后改泰和縣),南部屬沈丘縣,同轄于京西北路潁州(后改順昌府)。始置界溝鎮于現城區東北部,屬萬壽縣。
金,境分屬泰和縣、沈丘縣,同隸屬于南京路潁州。元,境分屬泰和(后改太和)、沈丘縣,同隸于河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潁州。至元三十年(1293年)改屬汝寧府。
明,境北部屬潁州太和縣,南部屬潁州,同隸屬于南京鳳陽府。城區西北部屬河南布政使開封府陳州沈丘縣。
清,雍正二年(1724年)境北部改屬亳州太和縣,十三年改潁州為潁州府,境北部改屬安徽省潁州府太和縣,境南部改屬阜陽縣,城區西北部屬河南省陳州府沈丘縣。
擴展資料
界首位東經115°15'-115°32',北緯30°0'-33°0'。南北長48至58公里,東西寬10至25公里,國土面積667.3平方公里。地處淮北平原西北部悉孫悶。東與太和相鄰,東南與阜陽市潁泉區接壤,南與臨泉隔泉河相望,西連豫沈丘縣,北依豫鄲城縣。
界首屬沉積平原,地勢平坦。海拔高度在32.5至38.2米之間,相對高睜彎度5.7米,西北稍高于東南,自然坡降為七千分之一至萬分之一。平原地表并不平整,可分為北、中部黃泛平原區和南部河間平原區兩部分。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界首
界首是秦末農民起義領袖陳勝的故鄉①。陳勝起義失敗,被叛徒殺害,其將呂臣再次起拴新陽(今界首市北境尹城子),恢復了起義政權。汪歲元末紅巾軍領袖劉福通與韓林兒、杜遵道等起義于此②。 界首城的興起可以追逆到春秋時期,名為養城,后訛為陽城,但只是作為居邑。由于其城頻臨潁水,地處中原通往江南的水上交通要道,至北宋時期日漸興盛,形成了界溝鎮,為潁州境內縣以下十一大商業城鎮之一③。宋代凡“諸鎮置于管下人煙繁盛處,設首陵伍監鎮,管火禁或兼酒稅之事④?!苯鐪湘偖敃r政府設在監鎮官,負責征收商稅,熙寧間界溝鎮商稅收入一度達836貫⑤。不過就當時整個潁州范圍而言,界溝鎮貿易并不發達,不僅落后于潁州所領汝陰、萬 壽、沈丘、潁上4縣縣城,而且在萬壽縣所屬斤溝、潁上縣所屬正陽、沈丘縣所屬永安諸鎮之下;城區范圍亦十分狹小,方圓不到一里,東依連家寨,至原市政府所在舊臧公館(今市供銷社家屬院);東至今新華街、信義街口;南至今大義街中段,逼近潁水;北至至公街、吉甫街南側。城內縱橫街道共有4條:大義街、花布街、笆子街和大關帝廟巷。 為了方便交通,元代設界溝站。明初隨著山西、山東移民大量遷入,界溝鎮商業日趨活躍。至明代中葉,城區向東沿今迎祥街擴展至今文昌巷一線,原來的連家寨被圈入城內。明末始又稱界首集。清代繼續發展,咸豐五年(1855年)重筑寨墻,西寨墻擴展至今解放一、二、三大街東側,北寨墻擴展至原玉皇街北首今新開路和前進巷一線,東寨墻大體沿今前進巷向南止于今迎祥街中段而與文昌巷原東寨墻相接;與此同時潁水南岸的劉興鎮亦修筑了寨墻,范圍僅相當界首集的三分之一。 進入近代以后,日寇入侵,國土淪喪。1938年,徐州、蚌埠、商丘、開封等城市相繼為敵侵占,津浦、淮海兩鐵路交通斷絕,蔣介石為阻敵西進,悍然扒開花園口黃河大堤,一時黃水泛濫,豫東與皖北文大平原俱成澤國,界首成了敵占區進入內地的唯一孔道和重要門戶。于是界首畸形發展,人口驟增,商賈云集,大批難民避居其間,城區隨之擴大。1943年全城有界首、皂廟、劉興3鎮,有大小街道70余條。當時新修寨墻,潁河北岸自張莊西首東北行,經今市第一中學、在原賓館之南,迤東南行經張樓巷東北,復東南行止于夏莊東南;潁河南岸。沿今衛東路以西,東南行至福利院西南折而東行,沿福通路至衛民路口折北于沙河大橋西南。1945年抗戰勝利,外商相繼攜資返里,難民亦陸續回鄉務農,界首城市遂漸漸走向蕭條。 1947年界首解放,正式建立了界首市民主政府,使其城獲得了新生。抗日戰爭時間界首三鎮雖興盛一時,并非是當時社會經濟發展的結果,而是在國難當頭,災民遍野的情況下由于它所處的特殊交通地位決定的。因此它完全是一個消費性的城市,是富人的天堂、窮人的地獄;市場毒品充斥、走私詐騙盛行、城內妓院、書寓林立,地痞流氓逍遙其間,一般市民卻衣履襤褸,食難飽腹。市民主政府建立以后,者或面對反動勢力的猖狂反撲,在堅決開展對敵斗爭的同時,及時提出保護發展民族工商業,組織城市貧民開展生產自救,進行民主改革,嚴厲打擊販毒、吸毒和走私詐騙,恢復創辦學校,發展教育,開展正當文化活動,取締書寓、妓院,城市面貌因而煥然一新,界首市成了豫皖蘇邊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不僅有力地支援了淮海戰役和全國解放戰爭的勝利,而且為新解放的城市建設提供了經驗。當時新建的工廠有界首發電廠、鐵工廠、造船廠、被服廠、釀酒廠、裕豐面粉廠和大眾煙廠等。由界首鐵工廠與造船廠聯合制造的小輪船為當時皖北地區工業界首家,曾在合肥逍遙津公展。1951年大水,界首市重修寨墻,市東夏莊被圈于城外,其余皆仍因其舊。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入發展,界首市經濟、文體建設更是突飛猛進,特別是漯阜鐵路的建成和通車,大大便利了界首城市對外的聯系,界首已發展成為現代化的輕工業城市,擁有食品、釀造、塑料、鞋業、藥業、化工、機械、造紙、紡織、制革十大骨干支柱產業,其中大中型企業13家,集團公司6家。隨著工業經濟與文化的發展,界首城區因而突破了原來的范圍耐 是一步擴大;城南陸續開辟了福通路和大橋南路,城北先后開辟了中原路、新陽路,城東增辟了大橋北踽 、昌盛路、東升路、人民東路及東順河街等。這樣,原處城郊的大郭寨、賈莊、尚莊、程莊等全部劃入市區。舊城區街道亦不斷得到改造,原來的寨墻早已拆除。現在,界首市正以一個嶄新的城市不斷發展壯大,進入21世紀。
界首城歷史悠久。
據史書記載,北宋初年畢尺,境內有一溝(現已不存),帶數灶為潁州與陳州的分界溝,遂置界溝鎮,設界溝驛。元代改設界溝站。明洪武年間,于此設界溝關蠢扮。明末,因界溝為潁州府邊緣首集,始名為界首集。這個過路店形式的小集鎮,一直延續了幾百年。
西周時期,境北部屬陳國,南部屬沈子國。
春秋時期,魯定公四年(前506年),蔡滅沈子國,境南部自沈入蔡;魯哀公十七年(前478年)楚滅陳,境北部自陳入楚。
戰國時期,境北部由楚入魏,南部屬楚。
秦,始行郡縣二級制,境北部屬新陽縣,南部屬寢縣,統轄于潁川郡。后分立陳郡改屬之。
西漢,漢高帝六年(前201年)改新陽縣為侯國,境北部屬之,后復為縣;漢宣帝地節四年(前66年)境中部置陽城侯凳燃國,旋廢;南部仍屬寢縣(一作縣)。同轄于汝南郡。
王莽篡漢,始建國元年(公元9年)改汝南郡為汝土賁郡,改陽城為新安,改新陽為新明,改寢為閏治。
東漢,始行州郡縣三級制,境北部屬新陽侯國;南部屬固始侯國,后國廢為縣;中部屬汝陰縣。同轄于豫州汝南郡。
三國魏,境北部屬新陽縣,南部屬固始縣,同轄于豫州汝南郡。
西晉,新陽縣廢。境北部屬宋縣,南部屬固始縣,同轄于豫州汝陰郡。惠帝分汝陰郡置新蔡郡,固始縣改屬之。
東晉,境北部屬汝陰郡宋縣,南部屬新蔡郡固始縣,同轄于豫州。
南朝宋、北魏,境北部屬汝陰郡宋縣,南部屬新蔡郡固始縣,同轄于豫州。
東魏,境北部屬北揚州汝陰郡宋縣,南部屬豫州新蔡郡固始縣。
北齊、北周,北部屬潁州陳留郡陳留縣,南部屬豫州廣寧郡褒信縣。
隋,開皇三年(583年)罷郡為州,境北部屬潁州陳留縣(后更名潁陽縣),南部屬沈州魚同陽縣。大業三年(607年)罷州為郡,北部屬汝陰郡潁陽縣,南部屬淮陽郡魚同陽縣。
唐,貞觀元年(627年),廢潁陽,并入汝陰。武德初罷郡為州,天寶元年(1742年)罷州為郡,乾元元年(758年)罷郡為州。境北部屬汝陰縣,南部屬沈丘縣,同隸屬于潁州(汝陰郡)。
五代,先后為梁、唐、晉、漢、周領地,縣境分屬潁州汝陰縣、沈丘縣。
宋,開寶六年(973年)分汝陰北5鄉置萬壽縣。境北部屬萬壽縣(后改泰和縣),南部屬沈丘縣,同轄于京西北路潁州(賀粗腔后改順昌府)。始置界溝鎮于現城區東北部,屬萬壽縣。
金,境分屬泰和縣、沈丘縣,同隸屬于南京路潁州。
元,境分屬泰和(后改太和)、沈丘縣,同隸于河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潁州。至元三十年(1293年)改屬汝寧府。
明,境北部屬潁州太和縣,南部屬潁州,同隸屬于南京鳳陽府。城區西北部屬河南布政使開封府陳州沈丘縣。
清,雍正二年(1724年)境北部改屬亳州太和縣,十三年改潁州為潁州府,境北部改屬安徽省潁州府太和縣,境南部改屬阜陽縣,城區西北部屬河南省陳州府沈丘縣。
人民廣場
人民廣場
民國初,縣境大部屬安徽省淮泗道阜陽縣、太和縣。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設阜陽專員公署,太和縣、阜陽縣皆屬之。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析阜陽縣西部置臨泉縣,境南部遂劃入臨泉縣。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城區西北部發展為皂廟鎮,屬河南省沈丘縣,與界首鎮、劉興鎮鼎立為界首三鎮。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10月,界首、劉興、皂廟3鎮合并建立界首市民主政府。是年11月境北部屬沈鹿淮縣(界首縣),12月南部屬泉陽縣。界首市、界首縣同屬豫皖蘇邊區行署二分區,泉陽縣屬四分區。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3月,豫皖蘇邊區行署建制撤銷,境北部屬太和縣,中部(現城區)屬界首市,南部屬臨泉縣。同轄于皖北行署阜陽專署。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禪衫期,1953年9月,撤界首市建界首縣,劃臨泉縣的洪莊、磚集、陶廟3區,太和縣的光武區和稅黃區的西部為界首縣轄地。隸屬安徽省阜陽專區。
1958年11月,界首縣與太和縣合并為首太縣,境南洪莊、磚集2區劃入臨泉縣。翌年4月底,太和縣、界首縣分置,轄地仍沿原制,屬安徽省阜陽專區,至1985年未變。
1988年8月17日,撤銷界首縣,設立界首市。
1996年底,轄3個街道11個鎮4個鄉:西城街道、潁南街道、東城街道、光武鎮、蘆村鎮、劉窯鎮、王集鎮、陶廟鎮、磚集鎮、顧集鎮、泉陽鎮、戴橋鎮、大黃鎮、田營鎮、靳寨鄉、任寨鄉、舒莊鄉、邴集鄉。共有249個行政村。市政府駐東城街道。
1997年,劉窯鎮更名為新馬集鎮,鎮政府駐新馬集。調整后,界首市轄3個街道、12個鎮、3個鄉。
2004年底,界首市轄3個街道、12個鎮、3個鄉。
界首城歷史悠久。據史書記載,北宋初年,境內有一溝(現已不存),為潁州與陳州的分界溝,遂置界溝鎮,設界溝驛。元代改設界溝站。明洪武年間,于此設界溝關。明末,因界溝為潁州府邊緣首集,始名為界首集。這個過路店形式的小集鎮,一直延續了幾百年。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后,徐州、蚌埠、開封、商邱等商埠為日軍占領。國民黨御敵無策,為阻止日軍前進,扒開花園口,造成黃水泛濫,形成大片黃泛區,交通受阻,人民涂炭。而界首因水陸交通便利,成為從前方到后方,從敵占區通往陜、甘、川、黔、滇等省區的要道,因而迅速發展起來。幾年間,界首集萬商云集,貨積如山,貿事繁雜,街道縱橫;集西的皂廟原本曠野荒冢,也猛增許多街道,交易蜂起;隔河相望的劉興集,鹽糧業發達,運輸便利,熱鬧非凡。這就是初步形成的界首三鎮。同時國民黨也看好了這個地方,在界首派駐許多部隊,設置黨、政、警、特等重要機關,企圖把界首建成一個蘇魯豫皖地區的穩固的統治中心。界首遂成為達官貴人的聚集之地,商貿人士的發財場所,貧甘難民的謀生地方。這時的界首人口達20多萬 ,被譽為“小上?!?。時隔不久,抗日戰爭勝利,國民黨的黨政軍機關忙著去淪陷區大中城市接管“勝利果實”,富商大賈及流離難民都紛紛返回故里,界首一度洞氏蕭條下來,城市人口下降到7萬 余人。 1946年11月,中共中央派吳芝圃、張國華來到?。h)杞(縣)太(康)地區,組建中共豫皖蘇區黨委和豫皖蘇唯正軍區。12月12日,在睢縣平崗召開指顫悔誓師大會,宣布豫皖蘇邊區的成立,邊區轄三個分區,一個獨立旅,一個特務團,并提出“堅持豫皖蘇,保衛豫皖蘇,擴大豫皖蘇,鞏固豫皖蘇,為解放全中國做出貢獻”的口號。會后,豫皖蘇軍區部隊遠程奔襲,縱橫馳騁,很快打開了局面。1947年初,豫皖蘇二分區在鄲城集宣告成立,決定在新開辟的淮陽縣、鹿邑縣和淮太西縣的基礎上,再開辟沈(邱)鹿(邑)淮(陽)縣,并配備干部,組織縣區武裝,以鄲城區為依托,向沙河沿岸出擊,打擊和消滅國民黨反動地方武裝和土頑的有生力量,以鞏固和擴大沈鹿淮縣。
鑒于界首是沈鹿淮縣境的較大城鎮,人口集中,商貿繁雜,水陸交通均甚便利,能為財政提供較好收入,為此,解放界首,建立界首市民主政府是豫皖蘇部隊的重要任務之一。1947年4月14日,軍區副司令員兼二分區司令員魏鳳樓率部出擊到沙河沿岸,一舉打跑了國民黨的聯防區武裝,第一次解放界首城。為了追擊并消滅敵之有生力量,經安撫群眾,穩定民心和詢查匪蹤之后,魏鳳樓部即撤離界首,西進剿匪。5月18日,豫皖蘇軍區獨立旅在二分區部隊的配合下,從秋渠出發,于當夜由新安集偷渡沙河,進抵界首以南,經過夜間的激烈戰斗,消滅國民黨潢川保安團2個中隊,沈邱保安團3個中隊,擊斃國民黨臨泉縣保安大隊長李澄波,活捉國民黨界首鎮商會會長饒紹周。時在界首的國民黨臨泉縣長裴代志和劉舉鎮商會會長戴偕五聞風喪膽,連夜潛渡沙河向東逃竄。19日晨第二次解放界首城,遂即成立以副專員董敬齋為首的市政府,上街宣傳黨的政策,沒收土豪劣紳惡霸地主財產,發放救濟物資,邊撫群眾,穩定社會秩序。數日后又撤離界首,在廣大區域內尋殲國民黨的武裝力量。界首又處于國民黨聯防區和土頑的控制之下。 1947年6月30日,劉鄧大軍突破黃河大塹,揭開了全國戰略反攻的序幕?!皣恕痹ネ钐K邊區的國民黨正規軍,大部愴惶北調,留下的只是各縣保安團和土頑武裝,沙河流域形勢隨即好轉。豫皖蘇二分區武裝和沈鹿淮縣大隊越過黃泛區,出擊沙河兩岸,發動群眾,建立基層政權。8月中旬,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經沈鹿淮縣順利通過沙河,更增長了解放軍的神威,國民黨地方武裝望風披靡,四處逃竄。二分區部隊主動襲擊保安團和土頑,打了許多小勝仗,解放了廣大鄉村。鑒于光武、黃橋、界首等地區原屬太和縣境,二分區決定將沈鹿淮縣改名為沈(丘)太(和)鹿(邑)縣。并于9月18日,任命喬道三為界首市長,待機進軍界首城。9月下旬,陳粟大軍挺進豫皖蘇,開展掃蕩戰,不僅牽制了大批敵正規部隊,而且大量地消滅了敵地方武裝和土頑勢力,為黃淮平原革命形勢的迅速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10月1日,華野六縱十六師擊潰了以郭松濤(國民黨沙北指揮部主任)為頭子的聯防區土頑,第三次解放界首城。二分區根據豫皖蘇區黨委的指示,在華野的支持幫助下,成立了界首市民主市政府,市長喬道三于當日隨軍進入界首城,積極開展市政府工作。
喬道三到界首后,在短期內著重做了三件大事。第一是會同各路來的干部,組成市政府機構。由沈太鹿縣大隊副政委齊士欽任政府秘書,巴集區委書記羅克任市財糧科長,二分區干部戴鴻烈任市工商稅務局局長,華野干部潘曉光任市公安局局長,為保衛新生政權,組建市大隊,由二分區干部李遂成任隊長,同時華野還派一些骨干加強市屬劉興區和黃橋區的武裝力量和政權機構。在界首作短暫逗留的陳毅司令員,派人送來一批武器彈藥,表示對市政府和市大隊的支持和厚望。當時市政府設在民主街北首街西一幢房子里,門前掛著“豫皖蘇邊區界首市民主市政府”的木制牌子。
- 石油化工排行
- 最近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