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真的是生物所化而產生的嗎?
作者:化工綜合網發布時間:2022-06-19分類:石油化工瀏覽:141
石油來自哪里?
石油來源有兩種基本理論:生物學和非生物學。
生物學理論
生物學理論占主導地位。死有機物質積聚在海洋,河床或沼澤的底部,與泥土和沙子混合。隨著時間的推移,頂部有更多的沉積物堆積,由此產生的熱量和壓力將有機層轉化為一種稱為干酪根的黑色蠟狀物質。單獨留下,干酪根分子最終破裂,分解成更短和更輕的分子,幾乎完全由碳和氫原子組成。取決于該混合物的液體或氣體如何,它將變成石油或天然氣。所以石油和天然氣被稱為化石燃料,是不可再生資源。
非生物學理論非生物(也稱為非生物)理論不需要地球表面或居住在那里的生物體。所有必需的材料都可以在地球上找到。所涉及的礦物和其他原材料都存在于地球內,石油可以用這些材料再生產制造出來。尤其是2005年美國宇航局的科學家發表結論性研究,顯示在土星的巨型衛星泰坦上發現了大量甲烷,這一發現驗證天燃氣可以不用生物也可以產生。也可以間接證明石油也有可能不一定是化石能源。如果找到產生的原理石油就不是不可再生資源了。這是非生物理論的看法。
我覺得說石油是生物所化生的理論是錯誤的,是可以輕而易舉地推翻的,而說石油是地球內部自我產生的說法完全可以成立,且是唯一的正確答案!
至于為什么,其實科學家早已給出過答案。首先經探測常溫低于180度的不存在任何生命的土衛六深部發現了大量甲烷,這說明烴類的大量存在無須生命參與;還有科學家在地幔巖和隕石中也發現了姥鮫烷和植烷,這也說明所謂的生物標記并非生命物質所特有。其次科學家做過一個實驗,就是碳酸鈣、氧化鐵和水在五萬個大氣壓、1500度時,會自然生成石油。且實驗證明從甲烷形成烷屬烴在3萬個大氣壓和700度以上的溫度時就可以產生,而這相當于地下1000千米處深的氣壓與溫度。然而像碳6氫12氧6之類的葡萄糖分子確在任何情況下都無法形成乙烷以上的烴類。再者化學熱力學定律表明所有生命分子的化學勢均小于甲烷,且隨其聚合度的增加而減小,相反乙烷以上的烴類分子的化學勢均大于甲烷,且隨著其聚合度的增加而增加,而從生命分子演化到烴類分子是一個從低化學勢演化到高化學勢的過程,而這完全違背了化學勢力學第二定律,這一條完全可以否定石油是經生命分子化生之理論。
既然生命分子無法化生石油那么我們地球內部的石油又是哪里來的呢?那自然是地球內部自己化生的,根據上面的石油生成實驗知道,只要地球內部擁有大量氫、碳兩種元素那么石油就可以生成,很顯然這兩種元素在整個太陽系內是大量存在的,因為太陽每時每刻都在往太空發射各種元素,而氫和碳元素是最多的,地球在形成的過程中自然會持續不斷的積累碳和氫等各種元素,那自然地球內部含有大量的可以合成石油的碳、氫元素。
綜上所述石油是地球內部自我化生的而無須生命的參與,那么我們可以得出結論石油絕對是可以再生的,這也是為什么世界所有的油井從未枯竭過的原因,它一經探出就會源源不斷的流出,所以我們完全無須為能源而擔憂,我們只須多打幾個油井就夠了。不過我們要選擇在地震帶也就是說陸地板塊縫接處鉆探為好,因為石油它產生于巖石圈以下的地幔層,然后再通過軟流層滲透到巖石圈,相對來說巖石圈的板塊接縫處地殼比較薄弱石油可以更好的滲透上來,這也是如今世界產油大國都在板塊結縫處的原因,比如處在歐亞非板塊的中東與處在板塊接縫處的墨西哥灣,還有如今探明的石油分布圖與地震帶是重合的,這個結果只是因為在這些地方都鉆探到了石油,其實石油不僅僅存在于地震帶,它大量存在于巖石圈以下,只是容易從巖石圈地震帶往上輸送而已,如下圖一、二。從圖三、四可以知道地幔圈的溫度和壓強足夠生成石油。
所以我們真的無須再為石油能源會枯竭而擔憂,更無須被美國石油政策套路,自己探自己的油,完全可以大力增加石油產量不再受制于人!我們要注意的是環保,若有更清潔的能源代替更好!
- 石油化工排行
- 最近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