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類別有哪些
作者:化工綜合網發布時間:2022-05-24分類:石油化工瀏覽:209
第一產業主要指生產食材以及其它一些生物材料的產業,包括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水產養殖業等直接以自然物為生產對象的產業。
第二產業主要指加工制造產業,利用自然界和第一產業提供的基本材料進行加工處理。
第三產業是指第一、第二產業以外的其他行業,范圍比較廣泛,主要包括交通運輸業、通訊產業、商業、餐飲業、金融業、教育產業、公共服務等非物質生產部門。
擴展資料:
產業是社會分工和生產力不斷發展的產物。產業是社會分工的產物,它隨著社會分工的產生而產生,并隨著社會分工的發展而發展。在遠古時代,人類共同勞動,共同生活。20世紀20年代,國際勞工局最早對產業作了比較系統的劃分,即把一個國家的所有產業分為初級生產部門、次級生產部門和服務部門。
后來,許多國家在劃分產業時都參照了國際勞工局的分類方法。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西方國家大多采用了三次產業分類法。產業劃分,世界各國不完全一致,但基本均劃分為三大類: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
三大產業的關系――相互依賴,相互制約:
① 第一產業為第二三產業奠定基礎;
② 第二產業是三大產業的核心,對第一產業有帶動作用;
③ 第一二產業為第三產業創造條件,第三產業發展促進第一二產業的進步。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三大產業
什么是產業結構、產業分類及產業結構的變化趨勢 中國網 | 時間: | 文章來源: 中國網 一、什么是產業結構產業結構是指各產業的構成及各產業之間的聯系和比例關系。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由于分工越來越細,因而產生了越來越多的生產部門。這些不同的生產部門,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和制約,會在增長速度、就業人數、在經濟總量中的比重、對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等方面表現出很大的差異。因此,在一個經濟實體當中(一般以國家和地區為單位),在每個具體的經濟發展階段、發展時點上,組成國民經濟的產業部門是大不一樣的。各產業部門的構成及相互之間的聯系、比例關系不盡相同,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大小也不同。因此,把包括產業的構成、各產業之間的相互關系在內的結構特征概括為產業結構。二、產業分類在經濟研究和經濟管理中,經常使用的分類方法主要有兩大領域、兩大部類分類法,三次產業分類法,資源密集度分類法和國際標準產業分類。(一)兩大領域、兩大部類分類法。這種分類法就是按生產活動的性質及其產品屬性對產業進行分類。按生產活動性質,把產業部門分為物質資料生產部門和非物質資料生產部門兩大領域,前者指從事物質資料生產并創造物質產品的部門,包括農業、工業、建筑業、運輸郵電業、商業等;后者指不從事物質資料生產而只提供非物質性服務的部門,包括科學、文化、教育、衛生、金融、保險、咨詢等部門。(二)三次產業分類法。這種分類法是根據社會生產活動歷史發展的順序對產業結構的劃分。產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門稱為第一產業,對初級產品進行再加工的部門稱為第二產業,為生產和消費提供各種服務的部門稱為第三產業。這種分類方法成為世界上較為通用的產業結構分類方法。我國的三次產業劃分是:第一產業:農業(包括種植業、林業、牧業和漁業)第二產業:工業(包括采掘業,制造業,電力、煤氣、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和建筑業第三產業:除第一、第二產業以外的其他各業。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第三產業可分為兩大部分:一是流通部門,二是服務部門。具體可分為四個層次:第一層次:流通部門,包括交通運輸、倉儲及郵電通信業,批發和零售貿易、餐飲業。第二層次:為生產和生活服務的部門,包括金融、保險業,地質勘查業、水利管理業,房地產業,社會服務業,農、林、牧、漁服務業,交通運輸輔助業,綜合技術服務業等。第三層次:為提高科學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質服務的部門,包括教育、文化藝術及廣播電影電視業,衛生、體育和社會福利業,科學研究業等。第四層次:為社會公共需要服務的部門,包括國家機關、政黨機關和社會團體以及軍隊、警察等。(三)資源密集程度分類法這種產業分類方法是按照各產業所投入的、占主要地位的資源的不同為標準來劃分的。根據勞動力、資本和技術三種生產要素在各產業中的相對密集度,把產業劃分為勞動密集型、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1、勞動密集型產業。指進行生產主要依靠大量使用勞動力,而對技術和設備的依賴程度低的產業。其衡量的標準是在生產成本中工資與設備折舊和研究開發支出相比所占比重較大。一般來說,目前勞動密集型產業主要指農業、林業及紡織、服裝、玩具、皮革、家具等制造業。隨著技術進步和新工藝設備的應用,發達國家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技術、資本密集度也在提高,并逐步從勞動密集型產業中分化出去。例如,食品業在發達國家就被劃入資本密集型產業。2、資本密集型產業。指在單位產品成本中,資本成本與勞動成本相比所占比重較大,每個勞動者所占用的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金額較高的產業。當前,資本密集型產業主要指鋼鐵業、一般電子與通信設備制造業、運輸設備制造業、石油化工、重型機械工業、電力工業等。資本密集型工業主要分布在基礎工業和重加工業,一般被看作是發展國民經濟、實現工業化的重要基礎。3、技術密集型產業。指在生產過程中,對技術和智力要素依賴大大超過對其他生產要素依賴的產業。目前技術密集型產業包括:微電子與信息產品制造業、航空航天工業、原子能工業、現代制藥工業、新材料工業等。當前以微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為代表的技術密集型產業正迅猛發展,成為帶動發達國家經濟增長的主導產業。因此可以說,技術密集型產業的發展水平將決定一個國家的競爭力和經濟增長的前景。(四)國際標準產業分類為使不同國家的統計數據具有可比性,聯合國頒布了(ISIC)。現在通行的是1988年第三次修訂本。這套〈國際標準產業分類〉分為A-Q共17個部門,其中包括99個行業類別。這17個部門為:A、農業、狩獵業和林業;B、漁業;C、采礦及采石;D、制造業;E、電、煤氣和水的供應;F、建筑業;G、批發和零售、修理業;H、旅館和餐館;I、運輸、倉儲和通信;J、金融中介;K、房地產、租賃業;L、公共管理和國防;M、教育;N、保健和社會工作;O、社會和個人的服務;P、家庭雇工;Q、境外組織和機構。我國發布的〈國民經濟行業分類與代碼〉就是參照了〈全部經濟活動的國際標準產業分類〉而制定的,因此產業劃分與包括“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在內的大多數國家基本一致。三、產業結構的變化趨勢(一)三次產業之間的結構變化趨勢第一,第一產業的增加值和就業人數在國民生產總值和全部勞動力中的比重,在大多數國家呈不斷下降的趨勢。直至70年代,在一些發達國家,如英國和美國,第一產業增加值和勞動力所占比重下降的趨勢開始減弱。第二,第二產業的增加值和就業人數占的國民生產總值和全部勞動力的比重,在60年代以前,大多數國家都是上升的。但進入60年代以后,美、英等發達國家工業部門增加值和就業人數在國民生產總值和全部勞動力中的比重開始下降,其中傳統工業的下降趨勢更為明顯。第三,第三產業的增加值和就業人數占國民生產總值和全部勞動力的比重各國都呈上升趨勢。60年代以后,發達國家的第三產業發展更為迅速,所占比重都超過了60%。從三次產業比重的變化趨勢中可以看出,世界各國在工業化階段,工業一直是國民經濟發展的主導部門。發達國家在完成工業化之后逐步向“后工業化”階段過渡,高技術產業和服務業日益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主導部門。(二)工業內部各產業的結構變化趨勢工業化可分為三個階段:1、以輕工業為中心的發展階段。像英國等歐洲發達國家的工業化過程是從紡織、糧食加工等輕工業起步的。2、以重化工業為中心的發展階段。在這個階段,化工、冶金、金屬制品、電力等重、化工業都有了很大發展,但發展最快的是化工、冶金等原材料工業。3、工業高加工度化的發展階段。在重化工業發展階段的后期,工業發展對原材料的依賴程度明顯下降,機電工業的增長速度明顯加快,這時對原材料的加工鏈條越來越長,零部件等中間產品在工業總產值中所占比重迅速增加,工業生產出現“迂回化”特點。加工度的提高,使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大大提高,而消耗的原材料并不成比例增長,所以工業發展對技術裝備的依賴大大提高,深加工業、加工組裝業成為工業內部最重要的產業。以上三個階段,反映了傳統工業化進程中工業結構變化的一般情況,并不意味著每個國家、每個地區都完全按照這種順序去發展。例如,新中國建立后,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就是首先集中力量建立起一定的重工業基礎,改革開放初期再回過來進行發展輕紡工業的“補課”,而現在則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三)農業內部結構各產業的結構變化趨勢隨著農業生產力的發展,種植業的比重呈下降趨勢,但其生產水平日益提高;畜牧業的比重逐漸提高;林業日益從單純提供林產品資源轉向注重其環境生態功能,保持和提高森林覆蓋率越來越受到重視;漁業日益從單純依靠捕撈轉向適度捕撈、注重養殖,其比重穩步上升。希望采納
- 上一篇:石油化工行業,計量設備包括哪些?
- 下一篇:簡裝報價費用分類有哪些呢?
- 石油化工排行
- 最近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