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過程中最常用的分離方法是哪種?為什么?
作者:化工綜合網發布時間:2022-05-13分類:石油化工瀏覽:138
化工產品對純度或有效含量都有要求,不管是有機合成還是無機合成,都可能有副產物或未反應的原料存在,因此形成混合狀態。物質在三態下甚至多種狀態混合下,要得到目標產品,就要用到分離技術,分離技術目前發展很快,新設備、新工藝和尖端技術不斷涌現,為化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優越的條件,特別是高純度產品的提供成為可能,減少了雜質不可控危害反應的發生,為各行各業提供高純度產品。因此分離技術(過程)在化工生產乃至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從事這方面的研究大有可為,這方面的科研人員和一線操作者是科技發展的功臣!
聚乙炔的歷史與制備
1960年代已經有研究者使用齊格勒-納塔催化劑制取聚乙炔,得到的是黑色固體。1967年秋天,日本化學家白川英樹實驗室的訪問學者偶然合成出了銀白色帶金屬光澤的聚乙炔。白川英樹分析了實驗過程后,發現原因是實驗者錯誤地使用了通常用量一千倍的齊格勒-納塔催化劑,造成聚乙炔高度結晶,形成了纖維狀結構。1975年,艾倫?麥克迪爾米德到東京工業大學作訪問學者,在會議上展示了自己研究的金色聚氮化硫,白川英樹則向艾倫展示了銀色聚乙炔。艾倫?麥克迪爾米德馬上聯想到聚乙炔的研究前景,邀請白川英樹到美國共同研究。最初白川英樹希望可以通過純化聚乙炔來提高導電性,卻發現越純導電性越差,麥克迪爾米德想到在聚氮化硫中加入溴之后可以將電導率提高到十倍,就建議在聚乙炔里摻雜溴。1976年白川英樹發現摻雜少量碘之后,電流表的指數猛的增大,以致燒壞了儀器。經測量,聚乙炔的導電性變成了之前的10的8次方倍,這已經接近了銀的導電性隨后他們和艾倫?黑格合作,對摻雜機理進行了研究。由于乙炔直接聚合反應的難以控制,需要在低溫下或者使用稀土催化劑(如環烷酸稀土)。最常用的合成方式是通過環辛四烯 或其取代產物的烯烴歧化反應制取
- 石油化工排行
- 最近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