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化項目低碳水平評價指標體系 給點意見
作者:化工綜合網發布時間:2022-04-29分類:石油化工瀏覽:125
中國石油自從11月5日上市,48.62元一路下滑,12月4日收盤30.59,跌幅快四成了,并且在這下跌途中出現了三個跳空缺口,30元是一個分界線呢,虧四成以上的人不會輕易割肉,除中簽者之外沒有人賺錢。一些機構表示30元有建倉的意圖。不少基金經理都將30元看作此輪調整的目標價格。有基金經理認為,中石油股價盡管已經下跌很多,但該基金公司對股票評價依然堅持市盈率和成長性兩大指標,中石油2007年市盈率已經下降到40倍以下。不過,中石油盈利增長速度不是很快,中石油下跌到30元心理價位以下才算比較合理。 30元分水嶺 “作為中國油氣行業占主導的最大油氣產銷商,也是全球最大石油企業之一,公司在國家戰略石油儲備體系中具有關鍵地位;作為亞洲最著名的藍籌股之一,公司回歸A股后總市值有望全球最大;作為上證指數權重最大的藍籌股之一,公司可能成為機構投資組合資產配置策略的核心選擇。”翻閱一個月前中國石油上市前夕各證券公司給出的研究報告,范云怎么也想不到公司的股價能夠這么快就跌到了30元左右。 不過,堅持看基本面的李晨明確告訴本報記者,30元絕不是一個安全的買入點。 “今年我們樂觀的預計中國石油的每股收益可以達到0.9元左右,給30倍的市盈率。只有跌到30元以下才有投資價值。”與李晨一樣,招商證券石油化工行業研究員裘孝峰也明確告訴本報記者,中國石油本輪的持續下跌,除了大盤環境不好外,主要就是此前機構的估值明顯太高了,股價出現了泡沫。 李晨認為,從市盈率估值角度看,中石油的PE合理估值不能超過30倍。他分析說,在國際原油價格上漲中,中石油面臨三大減利因素:一是開采成本上升因素,目前中石油的開采成本增幅基本與油價漲幅相當;二是特別收益金因素,原油價格高于60美元即征收40%的特別收益金;三是成品油價格“政府管制折扣”,68%的產品價格不能同步原油價格上漲,直接造成整體盈利下降。近日,三家著名的國際投資銀行:雷曼兄弟、所羅門美邦和瑞銀華寶不約而同地對中國石油股票大加推薦,證明國際投資市場對中國石油的表現非常看好。雷曼兄弟英國公司將中國石油列為收益最佳公司之一,對其的盈利預測調升13%。所羅門美邦發表的報告則認為中國石油股份受到其穩定的基本因素及投資者對其管理層信心的支持。由此將中國石油稱作首選的中國石油公司,評級為“跑贏大市”,目標價位22美元,有28%的上升空間。更有甚者,該公司把中國石油股票表現的所有疲弱都視為增持的機會,足見其十分看好中國石油的近期 表現和良好的股票前景。該公司根據預測,認為中國石油股的市盈率為5.1倍,而目標價位為5.9倍。 另一家投資銀行瑞銀華寶也調高中國石油投資評級,列為買入,目標價調升至1.65港幣。該公司對中國石油至2002年的盈利預測也調高了50%。 中國石油自去年4月份重組上市以來,其股票表現一直處于穩中有升的勢頭上。這固然與國際石油市場價格有一定聯系,但最主要的原因是公司穩定的發展戰略,包括一系列為投資者帶來更高回報的重大舉措,取得了顯著的成功。 作為中國國有企業的旗艦和最大的石油企業之一,中國石油經歷了不平凡的重組改制過程和挺進海外資本市場的成功努力。在風云激蕩、波詭云譎的股市中,中國石油沖破了重重險阻,克服了投資者對傳統行業的冷淡和行業中其他失敗例子帶來的不利影響,深入地研究了市場走向和投資者的期望,采取了積極的態度和實事求是的做法,合理確定了股票發行價格,終于取得了世人矚目的業績。自上市至今一年的過程中,其股票在香港聯交所僅有十幾個交易日在發行價以下,其余均高于發行價。 中國石油股票的表現與管理層對投資者負責的態度和一系列改革措施有著密切的聯系。公司改制伊始,公司管理層就堅定地表示了為投資者帶來回報的立場。此后,中國石油堅持持續重組、實施低成本戰略。與此同時,中國石油還公布了一批發展項目,最重要的是西氣東輸工程,現已與33家公司簽署天然氣購銷及管輸意向書,還進行了投資招標工作,目前有19家跨國公司進行投標。但是我,我的意見是中國石化更有潛力!
概念 低碳技術是指涉及電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部門以及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潔高效利用、油氣資源和煤層氣的勘探開發、二氧化碳捕獲與埋存等領域開發的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新技術。編輯本段類型 低碳技術可分為3個類型:第一類是減碳技術,是指高能耗、高排放領域的節能減排技術,煤的清潔高效利用、油氣資源和煤層氣的勘探開發技術等。第二類是無碳技術,比如核能、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技術。在過去10年里,世界太陽能電池產量年均增長38%,超過IT產業。全球風電裝機容量2008年在金融危機中逆勢增長28.8%。第三類就是去碳技術,典型的是二氧化碳捕獲與埋存(CCS)。編輯本段與能源利用的關系 低碳技術能引領能源利用方式的轉變。發展低碳經濟,就是要徹底改變以化石能源為主的全球能源利用的結構,而低碳技術則是實現低碳化發展的關鍵手段。當今低碳技術的開發應用,將顛覆以化石能源為基石的工業文明發展模式,帶來能源利用方式的全新革命,這便是核能和可再生能源逐步應用并最終取代化石能源的新時代。編輯本段各國加大低碳投入 世界主要發達國家近年來都在致力于新能源技術和清潔能源技術的開發利用,以期搶占低碳經濟發展的制高點。到2013年為止,歐盟計劃投資1050億歐元用于綠色經濟;美國能源部最近投資31億美元用于碳捕獲及封存技術研發;英國2009年7月公布了《低碳產業戰略》。我國科技部、教育部、基金委、中科院和許多省市已經部署了發展低碳技術的計劃,中科院2009年啟動了《太陽能行動計劃》。 有報告稱,2050年我國可再生能源的消費量將接近甚至超過50%,屆時一個真正的低碳社會就會到來。同國外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能源利用效率還有較大差距,應重點實現低碳能源技術突破,建立低碳經濟發展模式和低碳社會消費模式。發展低碳經濟,科學決策是前提,技術創新是關鍵,資金投入是保障,全員參與是核心。為此,我國應整合社會各種資源,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建立激勵和約束機制,加快發展低碳技術的腳步。編輯本段我國掌握的低碳技術緒論 作為我國參加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有關技術轉讓方面談判的專家,鄒驥教授對于目前世界先進的低碳技術以及我國的發展現狀有一個總體的了解。據他介紹,以高能效技術來看,發達國家的綜合能效,也就是一次能源投入經濟體的轉換效率達到45%,而我國只能達到35%。這兩年,雖然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整體來看還是很落后,而且發展十分不平衡。領域分類 如果分領域來看,電力行業中煤電的整體煤氣化聯合循環技術(IGCC)、高參數超超臨界機組技術、熱電多聯產技術等,我國已經初步掌握,而且這兩年進步很快,但仍不太成熟,產業化還有一定問題。能源技術 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方面,大型風力發電設備、高性價比太陽能光伏電池技術、燃料電池技術、生物質能技術及氫能技術等,與歐洲、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相比,也還有不小差距。交通領域 在交通領域,例如汽車的燃油經濟性問題、混合動力汽車的相關技術等,我們雖然掌握一些,但短時間無法達到產業化的水平。對于冶金、化工、建筑等領域的節能和提高能效技術,我們在系統控制方面,還無法達到發達國家的水平。設施投資 IPCC報告指出,未來全球能源基礎設施投資預計到2030年超過20萬億美元。國際能源機構估算,2001―2030年,中國能源部門需要投資2.3萬億美元,其中80%用于電力投資,約為1.84萬億美元。能源基礎設施建設對長期溫室氣體排放具有較大影響。專家觀點 鄒驥告訴記者,對于如此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如果只使用當前的非低碳技術,對于環境的傷害是不可逆轉的。“我們的技術,從目前來看還達不到發達國家的先進水平,而我們的基礎設施建設又停不下來,那么用落后技術建成的固定資產不可能在短期內推掉重建。這就將形成一個能源基礎設施在其生命周期內的資金和技術鎖定效應,因此造成的高排放問題將很難解決。我們一定要盡力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 對于一直研究氣候變化和環境問題并參與氣候談判的專家,鄒驥更希望通過氣候變化這場國際博弈,在為中國爭取更多的發展空間的同時,促進提高中國的核心競爭力和綜合實力。“評價一個國家的經濟競爭力、綜合實力的時候,如果是一個污染型的經濟,這表明它沒有競爭力,不合世界發展潮流。如果真能通過這場國際博弈,讓中國經濟在二三十年后變成一個更清潔的低碳經濟,掌握更多的低碳技術,到那時中國的經濟就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中國真正富強了,應該是一種積善成德、施惠于人的力量!”編輯本段怎樣獲得低碳技術 既然我們目前的低碳技術與先進水平有著不小的差距,要在短時間內提高水平,我們能否依靠國外的技術轉讓呢?相關新聞 7月13日,中國清潔發展機制(CDM)網公布了一批新近獲得批準的CDM項目。截至當天,共有599個項目獲得了國家發改委的批準函,其中94個項目成功在聯合國CDM理事會注冊成功,13個項目得到了簽發的減排量。 低碳經濟這個由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協調領導小組主辦的網站,對于北京京誠嘉宇環境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楊曉東來說,是再熟悉不過的了。從2001年起,他就開始介入這個領域,幾年來,也操作了不少冶金行業的能效CDM項目,雖有幾個獲得了國家批準,但尚無一個在聯合國的相關機構注冊成功。 “相對于能源項目來說,能效CDM項目是費力不討好的。由于這個機制原本的不成熟和不完善,使得通過這個機制獲得最新技術,真是十分困難了!”楊曉東告訴記者。 “準確地講,清潔發展機制是按照《京都議定書》的規定,由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合作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市場機制,是指發達國家通過提供資金和技術給發展中國家,在發展中國家實施具有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效果的項目,項目產生的溫室氣體減排量轉讓給發達國家。”官方觀點 科技部全球環境辦公室副主任呂學都給記者作了詳細的解釋:“通俗地講,就是發達國家幫助發展中國家每減少一噸二氧化碳排放,其在國內就可相應多排放一噸二氧化碳,即多獲得一噸二氧化碳排放權。由于在發達國家減排二氧化碳的成本,平均要比發展中國家高出5倍至20倍,一些發達國家及其企業在強制減排的壓力下,更愿意利用相對低成本的資金和技術,幫助發展中國家減排而獲得相應的排放指標。” 作為《京都議定書》清潔發展機制執行理事會委員,呂學都對這一機制的制定和執行情況非常熟悉:“當初設置清潔發展機制時,一個重要目標就是要促進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讓低碳技術。但從這幾年實施的情況看,更多的是資金的轉讓,也可以說是單純的二氧化碳排放權的買賣,技術的輸出轉讓很少。”學者觀點 楊曉東對此深有體會,他告訴記者,由于能效項目與風電、水電、垃圾發電等能源項目相比,產生的減排量比較少,而對減排量的核準認證又相對困難,所以這類CDM項目就少得多。“其實,像干熄焦這類余熱回收利用技術和設備,對提高鋼鐵行業的能源利用效率以及節能減排有很大的促進作用,我國現有技術和設備與國際先進水平有不小的差距,非常適合通過CDM項目引進,但由于各種因素影響,目前項目進展并不順利。”楊曉東無可奈何地笑笑。編輯本段技術轉讓困難 “既然世界各國都強調,先進技術的研究、開發和應用是解決氣候變化的最終手段。《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京都議定書》也都特別強調,向發展中國家轉讓先進技術,是幫助發展中國家參與國際社會共同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手段。為什么技術轉讓這么難呢?” “這些技術關乎發達國家的相關企業,甚至整個國家在低碳經濟時代的核心競爭力,怎么可能輕易地轉讓出去呢?”作為長期參與我國氣候變化談判的專家,清華大學能源環境經濟研究院的劉濱對此有深刻的認識。 呂學都也認為,發達國家擔心轉讓先進技術會影響其國內產業和產品的國際競爭力,10多年的氣候談判中,雖然在相關的公約和協議中都聲稱轉讓技術,但總是以各種借口拖延這項義務的履行。雖然締約方會議已經就技術轉讓問題作出過大量決定,但真正實現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讓先進技術以減排溫室氣體的案例,還沒有在締約方會議上展示過。 “在每一次的締約方會議上,發展中國家都要求發達國家切實履行轉讓先進技術的義務,談了10多年,絲毫沒有進展。”由于在氣候變化談判中負責技術轉讓這一部分,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的鄒驥教授,一談到這個“不老”的議題就顯得特別沮喪。 “從這里也可以看出,技術確實是未來發展的競爭手段。發達國家雖然在政治上承諾了,但是在行動上卻拖了10多年都不付諸實質性行動,到現在也沒有任何跡象會改變這種狀況。而對于那些具有很好經濟效益的技術,要發達國家轉讓就會更加困難了。” 呂學都告訴記者,2005年7月,中國、美國、日本、印度、澳大利亞和韓國六國發表了《亞太清潔發展和氣候新伙伴計劃意向宣言》,這實際上是個聯合技術研究和開發協定;2005年9月,中國和歐盟發表了《中國和歐盟氣候變化聯合宣言》,確定中歐將在低碳技術的開發、應用和轉讓方面加強務實合作,尤其是在提高能源效率、促進可再生能源開發方面加強合作,促進低碳經濟發展。但這些宣言是否能夠得到真正實施,還需時日檢驗。從到目前為止的進展看,還不能夠說讓人滿意,至少中國方面對此寄予很高期望,但到目前為止,并沒有出現先進技術的合作和轉讓。 我們自己的技術水平不高,自主研發缺乏資金和相應的技術積累,發達國家又不積極行動轉讓先進技術,這道難題真的無解么? 7月13日,國家發改委能源所姜克雋研究員步出機艙,抬頭看看灰蒙蒙的天空,無奈地嘆了口氣。他剛剛從歐洲飛回北京,僅僅十來個小時的航程,卻分開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空氣環境。 “北京現在的人均GDP已經突破5000美元,如果按照購買力平價來計算,已經達到或接近發達國家水平。可是我們的環境質量、生活質量呢?能達到發達國家的水平么?這種經濟增長模式不改不行了。我們怎么就不能投入些資金搞低碳技術,提高競爭力?”姜克雋的觀點不無道理。“國際上對我們的減排壓力,也許正是一次機遇,可以使我們更好地應對氣候變化,提升產業結構,提高國家的核心競爭力。” 姜克雋告訴記者,據他了解,美國布什政府退出《京都議定書》,雖然沒有了減排壓力,但相應的,低碳技術研發的動力也就小了許多,在某些領域,美國的領先地位已經逐漸被歐洲和日本取代。“壓力有時也可以變成動力的!” 姜克雋給記者舉了個例子。由于我國的能源結構是以煤為主,因此對“煤的清潔高效開發利用技術”的需求就很大,超臨界機組和超超臨界機組,一直以來我們都沒能很好地掌握,但這兩年卻有了飛躍發展,現在已經接近了世界先進水平,并且開始向其他國家出口設備了。 “其實,只要國家有硬性要求,又有相應的政策支持,再加上市場這只手的調控,中國人的創造力將是驚人的!” 雖然有專家不太認同姜克雋的觀點,認為他把問題想得太樂觀了,但大都認為應盡快找到應對辦法,提高我們的研究技術水平,調整產業結構,發展低碳經濟。 從另一個角度看,如果我們錯失良機,將來就會陷入被動。中國社會科學院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潘家華研究員說:“一般企業都是按50年的規模投資的,所以現在就要有所準備。” 潘家華擔心,一些發達國家會把碳密集產業和高能耗項目向中國轉移。未來數年,日本的一些鋼鐵產業就可能轉向中國。而這些投資規模很大的項目,50年內很難搬走。“這些產業大規模轉移進來,我們在第一個、第二個承諾期可以不履行《京都議定書》,但第三個承諾期到來時,我們卻可能被投資套牢,如果把這些產業再轉移出去,對就業、再就業和經濟發展將有很大的沖擊。”潘家華說。面對這道難解的題,我們已經無路可退!
- 上一篇:雙酚A屬于什么物質呢?塑料?
- 下一篇:展辰新材料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怎么樣?
- 石油化工排行
- 最近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