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需“白色污染”的調查報告
作者:化工綜合網發布時間:2023-06-08分類:塑料制品瀏覽:101
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的農地好衫膜“白色革命”開始,中國進入了“抗白”時代。 從地膜到一次性餐盒到各種塑料包裝袋,這些塑料制品在給人們帶來方便與快捷的同時,也給人們帶來了“白色污染”的煩惱。“垃圾是放錯了地方的資源。”董金獅的報告介紹了中國“白色污染”的成因與各地治理情況,指出要想徹底改變這種情況,應該樹立“少用一點、回收一點、替代一點、降解一點”的新觀念,政府應該制訂一個全國性質的法律,規范塑料包裝制品的生產、使用和回收利用各個環節。
全國每年快餐盒用量在120億只左右,北京全年一次性快餐盒用量約7億只左右。大量塑料袋以及各種塑料包裝物無法計算,僅北京市每年就要消耗掉30億個塑料袋,保守估計我國每年塑料垃圾的產生量應在500萬噸以上。
“白色污染”是當今嚴重的環境污染源之一,也是困擾全球環境的一大難題。發泡餐具屢禁不止 替代品價格高是主因 董主任告訴記者,上世紀80年代中期我國開始了農地膜“白色污染”的治理;90年代初開始了鐵路沿線發泡塑料餐具“白色污染”的治理;90年代中期全國開始了發泡塑料餐具以及各種塑料袋的治理。各地以及各部委下達的文件有上百個。從90年代起,北京市政府和各界人士即開始關注治理“白色污染?問題。經過調查研究,1997年北京市確立了“回收利用為主,替代為輔,區別對待,綜合治理”的治理方針。1997年北京市環保局、工商局下達了《關于對廢棄的一次性塑制餐盒必須回收利用的通告》。根據誰污染,誰出資治理的原則,一些企業共同組建了一次性塑料餐具回收利用組織,使北京市廢棄發泡餐具的回收利用率達到60%以上。為了響應經貿委6號令,北京市政府于1999年下達第25號令,從1999年5月1日起實施《北京市限制銷售、使用塑料袋和一次性塑料餐具管理辦法》,要求在火車站、長途汽車站、景區、機場、飯店等場合,禁止銷售和使用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
2000年上海市政府在《上海市一次性塑料飯盒管理暫行辦法》中,提出了一次性塑料飯盒管理實行“源頭控制、回收利用、逐步禁止、鼓勵替代”的原則。2000年10月1日起,天津市實施超薄塑料袋和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管理辦法,禁止生產、銷售、使用發泡餐具和超薄塑料袋。
有關部委局也下發文件或制定政策治理“白色污染”。1997年原國家環保局下發了《關于印發“白色污染”的現狀及防治對策研究的通知》和《關于同意北京市和天津市作為治理“白色污染?試點城市的批復》,1999年原國家經貿委第6號令《淘汰落后生產能力、工藝和產品的目錄》(第一批)中要求從2000年起淘汰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1999年11月19日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頒布《一次性可降解餐飲具通用技術條件GB18006.1-1999》和《一次性可降解餐飲具友正腔降解性能試驗方法GB/T18006.2-1999》。其他有關部委也先后多次下發文件。國家經貿委、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和國家環境保護總局清數4(委)局又于2001年12月28日聯合下發了《關于加強對淘汰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執法監督工作的通知》。有關文件的出臺和落實大大加快了發泡塑料餐具淘汰的步伐,替代產品的用量也在不斷增加,發泡塑料餐具造成的環境污染也有所減少。
全國性禁止發泡餐具推廣使用環保餐具已有4年時間,可是市場上發泡餐具到處可見,同時一批質量有嚴重問題但價格與發泡塑料餐盒差不多的所謂“環保餐盒”、“降解餐盒”在市面上廣泛流通,而真正符合環保要求的產品卻銷售困難。發泡餐具為何屢禁不止,原因有多種,替代品價格高是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在市場上使用的環保型餐具以非發泡塑料類和紙漿模塑類為主,占餐盒市場的30%左右。但是真正符合標準要求的產品價格都比發泡塑料餐具高出一倍以上。據對還在使用發泡塑料餐具用戶的了解,他們并不是不知道有關規定,而是有些非發泡高填充類塑料餐具,產品以及包裝箱上根本沒有生產企業標識,而且“手摸軟綿綿,一搓就掉粉,輕輕一撕就破裂,一聞刺鼻又嗆眼”。
治理“白色污染” “回收利用為主,多種產品共存”治理“白色污染”沒有“一招先”的萬能辦法,董主任建議,根據實際問題制訂具體的應對措施。
當前世界性資源、能源危機愈來愈嚴峻,在某種程度上已影響和制約各國國民經濟的發展,我國也不例外。根據董主任多年的治理經驗,實踐證明,利用循環經濟理論治理白色污染是行之有效的辦法。北京市政府早在1997年就率先提出了治理“白色污染”要采取回收再利用的手段,并且由在京生產和銷售發泡塑料餐具的企業自籌資金,建立了泡沫塑料餐具的回收組織和專門處理回收餐具的再生工廠,回收率曾達到60%以上。上海市于2000年頒布了《上海市一次性塑料飯盒管理暫行辦法》。該辦法規定對一次性塑料飯盒管理實行“源頭控制、回收利用、逐步禁止、鼓勵替代”的原則,并建成一座日處理10噸的保綠塑料資源再生處理公司,在全市回收發泡塑料餐具廢棄物。實踐證明,回收利用不僅能解決環境污染問題,還為社會節省原材料,提供再生資源,它符合循環經濟理念,有利于可持續發展戰略方針的貫徹實施。
從目前我國國情和科學發展的水平看,在對待以泡沫塑料制品為主源頭的“白色污染”問題上,還是采用京、滬等地“回收利用為主,多種產品共存,在有把握的情況下推出替代品”的做法比較可行。最積極的辦法是盡快建立起一整套適應市場經濟制度,制定完整而操作性較強的法律規章,以利于對廢塑料進行回收、再生、利用,讓它及早進入循環經濟鏈。
還有,要加強消費者的環境與資源意識,提倡“少用一點,回收一點,降解一點,替代一點”的消費方式。董主任特別強調,綠色不等于降解,也不等于不用回收,綠色包裝產品應具備“易回收、易處置或易銷納”的基本要求。
治理“白色污染”還應采用法律、行政和經濟相結合的模式。董主任認為,根據國外塑料廢棄物的治理經驗以及中國各地多年來的實踐證明,僅靠行政命令治理“白色污染”效果并不理想。實踐證明,要想真正解決好各種廢舊塑料造成的“白色污染”,就必須客觀地對待“白色污染”,把法律、行政和經濟的手段相結合,并最終形成“法規支持、市場運作、科學治理、人人參與”的運行機制。
以塑料袋為例,一是應盡快建立一套既能限制塑料購物袋生產,又能控制塑料購物袋使用量的約束機制。也就是不僅要向使用者開征“塑料袋使用稅(費)”,同時也要向生產廠家開征“塑料袋污染治理稅(費)”,這樣可以緩解過多的污染治理費用負擔,不使污染治理這一沉重的負擔一味地由政府和社會擔負著。二是限制塑料袋的使用范圍,制訂嚴格的質量標準,規范生產廠家和使用者的行為。三是建議有關科研機構能夠進行資源整合,聯合開發研制出功能良好,價格適中,又不會污染環境或污染較少的替代產品。第四是要盡快建立垃圾資源化系統,對廢棄塑料進行合理處理和再生利用,形成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以及產業化的垃圾處理運行機制。
對于發泡塑料餐具的污染問題,董主任認為,在目前還沒有理想替代品的情況下,只要對發泡塑料餐具科學使用并對其廢棄物有效地進行回收利用,該產品還是可以繼續使用的。但企業應充分認識回收利用的重要性,惟有回收利用好發泡塑料餐具的企業才能有立足之地。對愿意搞回收利用的企業,政府部門應逐步落實生產者、銷售者以及使用者對發泡塑料餐具進行回收利用的義務,把污染者付費落到實處,建立完整的不依賴政府財政支持的回收利用運行機制,科學地解決好發泡塑料餐具以及各種塑料廢棄物造成的污染,既保護好環境,又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的發展。應選擇某些城市進行試點,對真正符合資源與環境持續發展要求的綠色產品給以扶持推廣。技術監督部門應加大新型環保餐具產品質量管理力度,打擊重罰假冒偽劣產品制造者和銷售者,以確保人民健康安全以及合法企業的利益;對于既不屬于發泡塑料餐具、也不符合可降解餐具降解性能要求,但符合食品包裝衛生要求的其它塑料餐飲具,制造企業必須有可行的回收利用計劃和運行系統,并要求達到明確的回收率,以防新型“白色污染”的產生。
董主任建議國家有關部門對治理“白色污染”的政策重新審視,盡快制定全國性治理塑料廢棄物對環境污染的法律法規,使垃圾處理逐步走上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產業化以及法制化的良性軌道。
塑料工業發展迅速
“白色污染”成公害
我國已經牢牢占據世界塑料大國的地位,并迅速走向世界塑料強國。2003年我國自產塑料用合成樹脂1300多萬噸,海關記錄在案的進口合成樹脂1300多萬噸,還進口了300多萬噸廢棄邊角料,作為塑料用的原料、合成樹脂的表觀消費量已超過了3000萬噸,加上所用的填料、助劑,塑料制品的總產量僅次于美國,已遠遠超過德、日、法、意等國。
塑料加工工業在持續高速發展多年之后,也同樣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一些塑料制品、特別是一次性使用的包裝膜、袋、餐盒等制品,使用后處理不當將對環境和生態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
為了解決“白色污染”問題,政府、企業和廣大科技工作者都做了許多工作。主張少用、限用、禁用的有之;提倡并制定地方法規強制推行降解塑料的有之;提出利用經濟手段(收稅、收費)引導消費的也有之,遺憾的是諸多措施收效甚微。限用、禁用讓老百姓感到不便;全降解塑料受成本、技術等因素制約,應用尚不成熟;收費則給市民增加負擔。
事實證明,現代社會已離不開塑料,截堵不如疏導,用性能價格比更好的材料,用更符合時代特征的技術與方法,才是解決“白色污染?的出路。
無機粉體改性塑料脫穎而出正是在這種背景下,無機粉體改性塑料材料作為全新的環境友好材料脫穎而出,成為能有效治理白色污染又能為生產者、消費者和監管者三方所接受的新型材料。
無機粉體改性塑料材料有其顯著的經濟性、功能性和環保性。無機粉體材料與合成樹脂價格上的巨大差異使改性塑料的原材料成本顯著下降,而且無機粉體的合理使用可以改善基體塑料某些方面的性能或被賦予新的功能。無機粉體填充的塑料使用后易于被環境銷納。
少用合成樹脂就是對石油資源的節約,在塑料材料中使用20~30%的無機礦物是對社會的重大貢獻。經過實際測算,若在全國生產的300萬噸左右的包裝塑料袋中使用無機粉體,至少可以節省70萬噸的合成樹脂,這意味著少建一座投資上百億元的大型石油化工企業,也符合治理“白色污染”的減量化原則。從另一方面看,用源于自然又可無害地回歸自然的無機礦物代替以石油為原料的合成樹脂,本身就是對環境保護的貢獻。
在廢棄和回收方面,土壤中的水與二氧化碳對填埋的高分子材料幾乎不起作用,但對塑料制品中的無機礦物粉末有迅速的侵蝕作用,生成物有一定的水溶性,脫離塑料制品的后留下微孔,可以大大增加塑料制品的觸氧面積,有利于制品的老化和崩解。而在塑料被填埋后,碳酸鈣、白云石、滑石粉等無機礦物回歸自然時不會給生態環境帶來任何危害。
另一方面,某些塑料包裝物因不具備回收利用價值或因回收再生代價太大而不宜回收,焚燒仍然是處理的首選方法。上世紀80年代以來在日本盛行的垃圾袋,明確要求重質碳酸鈣含量達30%,是因為碳酸鈣的存在會形成無數微細的孔,相當于增大了燃燒表面積,有利于塑料袋的充分燃燒,減少焚燒產物向大氣中排放的有害物質數量。
無機粉體改性塑料材料因其功能性、經濟性和環保性有機的統一,并通過技術方面的改進和完善,必將成為現階段最有推廣價值和應用前景的環境友好材料。實現環境友好材料促進產業化發展本次會議得到了國家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中國塑料加工工業協會理事長廖正品以及國家環境保護總局環境認證中心、中環聯合(北京)認證中心、全國塑料制品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等權威部門的領導到會指導。
據了解,一些企業已經在生產無機粉體改性塑料環境友好材料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作為改性塑料專業委員會科研試驗開發生產基地之一的上海林達塑料化工有限公司,因生產的林達(LD)牌光降解聚乙烯薄膜制品(袋)符合國家環保總局頒布的環境標志產品技術要求,于2003年1月榮獲中國環境標志產品認證證書,現在他們正滿負荷生產,出現產品供不應求的局面。
作為此次會議承辦方的湖南科汛環保塑料有限公司,是一家將新型改性天然高分子應用于環保塑料的高科技企業,在無機粉體改性塑料產業化和進入市場方面已邁出了堅實有力的步伐。
中國塑料加工工業協會改性塑料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劉英俊說,現在要抓緊制訂行業標準和環境標志認證工作。以往的產品技術標準和環境標志產品的標準沒有將無機粉體改性塑料類產品囊括進去,惟一的標準就是國家環保總局發布的“一次性餐飲具環境標志產品認證技術要求”(HBC1-2001)中將易于回收利用材料如聚丙烯(PP)、高抗沖聚苯乙烯(HIPS)、雙向拉伸聚苯乙烯片材制品、高填充量天然無機礦物填充聚丙烯的復合材料制品等與生物降解類和光生物降解類或光-生物降解塑料(非發泡)并列為可通過環境標志認證的三大類產品之一,但這對于無機粉體材料改性塑料的概念和產品覆蓋面是遠遠不夠的,要爭取把這類材料列入可進行環境標志認證的范圍之內。
會議還應行業內眾多企業的迫切要求,在深入研究光鈣型環境友好材料機理的基礎上組織討論了制訂光鈣型聚乙烯薄膜(袋)產品標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組建了訂標申報小組。專委會還決定和國家環保總局認證中心、中環聯合(北京)認證中心有限公司長期合作,就指導有關企業申請辦理環境標志產品認證的有關事宜做出部署,為從事無機粉體改性塑料環境友好材料生產的企業產品進入市場開辟道路。
有關專家建議,從目前無機粉體改性塑料材料所處的技術性能狀態來說,還不能徹底解決“白色污染”問題。應當盡可能通過研究材料的配方體系和環境協調性,挖掘無機粉體材料在保護環境、回歸自然方面的功效,包括焚燒、填埋或回收再生三大方面的可行性。
一、什么是白色污染
- 塑料制品排行
- 最近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