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的牙膏殼是什么材料?
作者:化工綜合網發布時間:2022-12-09分類:塑料制品瀏覽:403
七十年代的牙膏殼是什么材料?
七十年代牙膏殼是鋁的。解放初期,老百姓是用食鹽刷牙,條件好的人家用牙粉刷牙。以后有了牙膏,外殼材料是鉛鋅合金,當時廢品店回收是3分一個牙膏殼,過后就改鋁的了,廢品店回收1分1個。現在用pE塑料做牙膏殼了。為什么要改塑料,主要是為了人體健康。因為前2種重金屬超標,對人體有害。
上世紀七十代的牙膏皮(殼)是鋁合金,可卷折,擠壓,皮內的牙膏都可用盡。當然,用鋁合金材料做牙膏皮,是大材小用了,令人心疼。可是,沒有新型的原材料代替~而牙膏又是每日必用之物,省不掉的~舍此又有什么辦法呢?
七十年代的牙膏殼是鋁質的,是可以回收的,所以小時候牙膏殼是小朋友的最愛,因為那時有走街串巷的貨郎行走在城市和鄉村,用水果糖,玻璃球等零食,玩具來換取,所以那時的鋁質牙膏殼是零食玩具的代名詞,也是一代人心底一段美好純真的回憶!
普通塑料的加熱溫度不能超過
普通塑料加熱溫度不能大于60度。
塑料是指以高分子量的合成樹脂為主要組分,加入適當添加劑,如增塑劑、穩定劑、抗氧化劑、阻燃劑、著色劑等,經加工成型的塑性(柔韌性)材料,或固化交聯形成的剛性材料。
優點
1.大部分塑料的抗腐蝕能力強,不與酸、堿反應。
2.塑料制造成本低。
3.耐用、防水、質輕。
4.容易被塑制成不同形狀。
5.是良好的絕緣體。
6.塑料可以用于制備燃料油和燃料氣,這樣可以降低原油消耗。
缺點
1.回收利用廢棄塑料時,分類十分困難,而且經濟上不合算。
2.塑料容易燃燒,燃燒時產生有毒氣體。例如聚苯乙烯燃燒時產生甲苯,這種物質少量會導致失明,吸入有嘔吐等癥狀,PVC燃燒也會產生有毒氣體,除了燃燒,就是高溫環境,會導致塑料分解出有毒成分,例如苯等。
3.塑料是由石油煉制的產品制成的,石油資源是有限的。
4.塑料埋在地底下幾百年、幾千年甚至幾萬年也不會腐爛。
5.塑料的耐熱性能等較差,易于老化。
6.由于塑料的無法自然降解性,它已成為人類的第一號敵人,也已經導致許多動物死亡的悲劇。比如動物園的猴子,鵜鶘,海豚等動物,都會誤吞游客隨手丟的1號塑料瓶,最后由于不消化而痛苦地死去;望去美麗純凈的海面上,走近了看,其實飄滿了各種各樣的無法為海洋所容納的塑料垃圾,在多只死去海鳥樣本的腸子里,發現了各種各樣的無法被消化的塑料。
冬季來臨,隨著氣溫降低,許多商家和街頭攤點將飲料加熱后售賣。塑料瓶裝飲料經過加熱,會不會造成口感上的變化?塑料瓶會不會因加熱析出對人體有害的物質?
“口感上的變化因人而異,但加熱應該會有物質變化吧。”西安市民周先生說,有一次他要出門,把剛燒好的熱水倒進一空塑料瓶中,結果“瓶子發出一股味,底部就蔫軟在了一起”。還有市民表示,冬天了飲料固然不宜涼著喝,可加熱是不是適宜,也應該搞個清楚,讓人“喝著放心”。
華商報記者調查走訪發現,在西安市互助路、火車站、翠華路、土門十字等地,尤其是各客運站和醫院附近,均有便利店、小超市以及街邊攤點用錫鍋、電飯鍋等容器對飲料進行加熱,好多都是底下有個煤爐子,飲料放在持續加熱的水里。飲料加熱會不會析出不宜為人體吸收的物質呢?記者在市場上購買了一些被攤販們經常加熱的品牌飲料,請專家們進行了一次實驗。
實驗地點:西安交通大學理學院
實驗人員:西安交通大學理學院副院長、西安交大分析科學研究所所長唐玉海教授及其團隊
實驗項目:塑料瓶裝飲料(水)加熱后是否有物質析出
實驗對象:市場上常見飲料12種,分別有純凈水、礦泉水、茶飲料、碳酸飲料、奶、橙汁等種類
實驗方法:取飲料(水)的1/3作為實驗參照物,把剩余瓶內的2/3飲料(水)分成3份,分別加熱至35℃、45℃、60℃后進行色譜峰檢測。色譜法又稱色譜分析法,是一種分離和分析方法,在分析化學、有機化學、生物化學等領域有著非常廣泛的應用。簡單的說,在本次實驗中,采用色譜法可檢測出有無物質的析出。
實驗結論:通過對樣品的加熱發現,所有樣品在加熱至35℃時,未發現有物質析出;在45℃以下加熱且時長15分鐘以內,也未發現有物質析出;當加熱至45℃時,有一種飲料出現微小的物質析出;加熱至60℃時,有3種飲料出現物質析出,其出現頻次為1-2次。
唐玉海教授解釋,在給“怡泉+C”加熱至45℃時,有一個異常小峰,對此,不應簡單評判為有物質析出,因為這種飲料有維生素C,而維生素C是較活躍的化學元素,在加熱的條件下會比較敏感,所以才會出現一個異常小峰。
另外,即便個別瓶裝飲料加熱到一定程度出現異常,其原因也可能存在多種情況,并不能完全肯定是塑料瓶中塑料輔劑的析出物。
專家建議:雖然實驗中析出物較少,但唐玉海仍建議不要長期飲用塑料瓶裝的加熱飲料,即便加熱,溫度不宜超過45℃,且不要長時間加熱。如果想喝熱飲,最好把塑料瓶中的飲料倒在玻璃杯、陶瓷或不銹鋼材質的容器中加熱會更加安全。
編輯:劉超
許多飲料、礦泉水的瓶底底部都有一個帶有箭頭的三角形標志,上面標有數字1-7,不同的數字代表不同的材料
塑料瓶底上的數字代表啥
唐玉海告訴華商報記者,市場售賣的許多飲料、礦泉水的瓶底都有一個帶箭頭的三角形標志,上面標有數字1-7,不同的數字代表不同的材料。
“1”即PET(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一般裝飲料的塑料瓶都是這種材料,可耐熱至70℃,裝高溫液體或加熱則易變形,有對人體有害的物質溶出。使用10個月后,或在暖柜中存放數天,反復加熱的情況下,還可能釋放出致癌物;
“2”是HDPE(高密度聚乙烯),目前超市和商場中使用的塑料袋多是此種材料制成,可耐110℃高溫;
“3”是PVC(聚氯乙烯),這種材料的塑料制品在遇到高溫和油脂時容易析出有毒有害物質,有毒物質隨食物進入人體后容易致癌;
“4”是LDPE(低密度聚乙烯),目前保鮮膜、塑料膜等都是這種材質,在溫度超110℃時會留下人體無法分解的塑料制劑;
“5”是PP(聚丙烯),現在的微波爐餐盒基本采用這種材質制成,耐130℃高溫,可重復使用;
“6”是PS(聚苯乙烯),主要用于制造碗裝泡面盒、發泡快餐盒,既耐熱又抗寒,但不能放進微波爐中,不能盛裝強酸(如柳橙汁)、強堿性物質;
“7”是PC,多用于制造奶瓶、太空杯等。
“在溫度升高的情況下,塑料釋放出有害物質的可能性會逐漸增高。特別是PET塑料瓶中的聚酯成分,會隨著不斷加熱而釋放出來,從而產生致癌物質,對肝臟和人體免疫系統產生危害。”唐玉海說。 華商報記者 潘京 實習生 朱其麟
食品塑料包裝使用小貼士
塑料制品在日常生活中的運用可謂相當廣泛,其中人們最關心的還是餐飲中用到的塑料制品是否安全。比如吃早餐時燙手的塑料杯是否安全?微波爐加熱時是否能蓋上保鮮膜?……我們來看看相關媒體實驗的結論吧。
1.盛粥、豆漿等的一次性塑料杯多屬PP材質,耐熱溫度高達130℃,即使在沸水中加熱也是安全的。
2.保鮮膜、保鮮袋等耐熱溫度只有110℃,因此不建議在微波爐內加熱食物時使用,因為很難保證食物不被污染。此外,在包裹與油脂性食物時,即使冷藏冷凍或室溫,時間較長后,其溶出物都會明顯增加。
3.食品打包、外賣配送中使用較多的塑料碗、盒,在質檢部門抽檢時表現差強人意,合格率僅6成,存在的主要問題是蒸發殘渣(正己烷)不合格。若與食品中所含的水、醋、油等相互溶解,隨食品進入人體后,可能引發消化不良、肝系統病變等多種疾病,嚴重者甚至會引發細胞癌變。因此慎用一次性塑料餐盒打包剩飯剩菜,特別是油性較大的食物。也不要重復使用一次性塑料餐飲具。
建議市民購買塑料制品時,先看產品信息,按產品包裝上注明的使用溫度、范圍和使用注意事項、保存期限等使用。
12月14日晚,西安南小巷里一家小商店門前,火爐上熱著飲料
- 塑料制品排行
- 最近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