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知道我們國家的用紙總量和人均用紙量?
作者:化工綜合網發布時間:2022-07-28分類:塑料制品瀏覽:149
據中國造紙工業研究所預測的情況,到2000年我國紙和紙板總消費量3400萬噸以上,年平均遞增率為5.1%,人均紙和紙板消費量將達到26公斤。2010年紙和紙板規劃產量為5000-6000萬噸,年平均遞增率為4-5.8%,人均消費量為36-43公斤。
謝邀!但我不知道。不過中國的造紙總量和用紙總量應該是世界第一。
我國遲遲無法建立垃圾分類制度的難點在哪里?
上海垃圾分類從7月1日起一步到位,是在考驗上海幾百萬老人的智商嗎?分類如此之細,讓幾十年習慣通過一紙‘’垃圾管理細則‘’得到徹底改變,是不是天方夜譚。
史上最嚴的垃圾分類,弊端己漸漸顯現出來。不在規定時間倒垃圾,隨手丟棄垃圾的現象也多了起來。對年過六旬的老阿姨,老大爺,誰去罰款?保安?城管?居委會?警察?沒有執法主體,也是空談。罰款了又會引起矛盾,甚至沖突。
既然要把垃圾分類當作一項事業,當作一項政績,垃圾回收站也應有正常的作息時間,隨時指導居民分送的垃圾,以誠溝通,絕不能以勢壓人。居民交了物業費,物業費里包含著垃圾費,動用權力超越了職權范圍。
時間定的太死,偷倒垃圾會屢禁不絕,居民沒有義務按照‘’細則‘’落實每一項工作。垃圾分類是自覺的行為,要把倡導綠色環保美化環境深入人心,循循漸進。老百姓環保意識增強了,會配合政府做好垃圾分類工作的。
在解答這個問題前,就想說說在這方面走得更遠的加拿大在這個問題上的幾次風波和反復,希望大家能多少有點耐心。
最初加拿大各城市推行垃圾分類時幾乎得到一邊倒的支持,一開始是兩個桶,一個大桶裝不可回收垃圾,另一個小桶裝可回收垃圾,大家都自覺遵行,小孩子在學校學到這方面知識后也會糾正不規范行為;后來一些城市調整為黑(有機垃圾)、綠(后院垃圾)、藍(可回收垃圾)三類,并分發了三種顏色桶蓋的垃圾桶,大家也很配合,在此期間又出現了不少小的調整,如大件垃圾一年只免費收一次或兩次(且每次還有件數限制),可回收垃圾中的電池等不再上門回收,而要居民自己拿到商場超市門口的回收點上交……
開始有人覺得不方便,但還是忍了。一兩年前幾個環保人士集中的城市又推行“廚余垃圾分開”,要求每家每戶將廚余垃圾倒在一個統一的小桶里,不能和普通有機垃圾混雜,而且有些城市還規定廚余垃圾不能裝袋,不能放入大垃圾桶,甚至不能加蓋,更多人覺得不便,但仍然硬著頭皮執行。但問題接踵而至:市政府為了省人手,將原本一周收一次垃圾改為隔周,盛夏時節,廚余垃圾隔周后基本上成了天然蒼蠅養殖場——偏偏一些城市還規定廚余垃圾只能在回收垃圾當天放到戶外,其余時間都要放在室內,你們想像一下吧。
接下來就更好玩了:有部分城市的好事者暗訪發現,垃圾回收部門將各家各戶分類的垃圾又集中混雜到一起焚燒或填埋,也就是說,在這些城市里把千家萬戶折騰得雞飛狗跳的“細化垃圾分類”只是“逗你玩”,你這邊費力氣付代價分好,他那邊照樣“一勺燴”。
于是市民找到民代和媒體開始反彈,一些“細化分類”的城市迫于壓力,又走了“粗化、減少細分”的回頭路。
寫到這,能看出我究竟想表達什么意思?
首先,垃圾分類有利環保,是大勢所趨,但過猶不及,到了一定程度就必須適可而止,否則花費的力氣、代價和效果會越來越不成比例,甚至可能蛻變為一種形式主義的窮折騰。
其次,分類的本意是為市民和城市共同、長遠利益,市民和市政管理部門都會因此犧牲一些便利,這大家都能理解,但如果給市民造成過多不便,就會給推廣帶來極大阻力,倘若這種過多不便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市政管理部門轉嫁自己本應承擔的那一部分不便所致,問題就會變本加厲,或遭抵制,或陽奉陰違讓分類變得毫無意義。
第三,分類是一個系統工程,居民是上游,是毛細血管,是入口,市政管理部門是下游,是動靜脈,是出口,如果下游、動靜脈和出口不能真正盡到分類的責任,卻一味施壓上游,不僅會令分類變成毫無意義卻勞民傷財的一場戲,還可能導致更嚴重的后果。
- 塑料制品排行
- 最近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