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舊回收行業的藍海,為何還未被發展?
作者:化工綜合網發布時間:2022-02-15分類:塑料制品瀏覽:73
廢品回收,這一活躍在小城鎮中的行業,似乎已經游離于現代生活的邊緣。但實際上,美國記者亞當明特在《廢物星球》一書中曾提到,全球回收業每年的營業額已經高達5000億美元,約等于挪威的國內生產總值,是全球雇員僅次于農業的行業。
廢品回收,可沒我們想象得那么簡單。
“天下廢品,皆為利來”“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廢品回收和循環使用是一個長鏈條,人們做這件事的原始動機絕不是環保,而是利潤,哪怕是廢物的誕生,其背后也少不了資本的影子。廢品回收業全球化已經是世界經濟的一個永恒特征,與智能手機制造業全球化并無區別,持久性也毫不縮水。
1.廠商逐利,“計劃性廢物”的誕生
一般來說,廢品的誕生在于一個產品的使用價值和商用價值都趨近于零,是一個產品壽命自然的終結。但在現實中,也存在刻意縮短產品壽命的現象,尤其在制造電子垃圾方面,許多硬件廠商可能要承擔大部分的責任。
一方面,設備制造商采取“計劃報廢”策略,讓電子設備的壽命縮短,目的是迫使用戶升級到新設備。蘋果就曾承認過新版iOS系統會自動限制設備性能,用戶為了更好的使用體驗不得不更換新機。
另一方面,共享單車泛濫成災,閑置或者被刻意破壞的單車不得已流動于產業鏈條之中,成為了廢品回收行業里的一種“新資本”。今年,長沙多個回收站內就出現了不少由共享單車分解壓縮成的廢料塊,摩拜、哈羅、ofo等單車一一在列。
由于廠商逐利的需求,“計劃性廢物”開始出現,但市場缺乏對抗機制,這讓廢品的問題越發嚴重。金屬資源的有限性也讓人們緊張,比如手機天線接收Wi-Fi需要用的鈳鉭鐵。礦藏并不豐富。如果這類金屬在電子設備中的壽命耗盡,又不能被很好地回收和處理,人們以后可能需要花更大的代價去尋求替代品。
2.循環經濟,“廢品貿易”出現和暫停
在1995年至2016年的20年間,中國的年垃圾進口量從450萬噸增長到4658萬噸,翻了十倍。其中,僅2016年中國就接收了世界上56%的出口垃圾。在這里,“洋垃圾”其實算是“洋資源”,這種資源再生方式也是發展循環經濟的必然選擇。
然而,面對數以千萬噸計的“洋垃圾”,國內還未做好萬全準備,中國的垃圾回收業在監管和分揀處理方面顯然還不夠成熟,處理不當的“洋垃圾”引發了大眾的不滿。直到2017年,禁止洋垃圾入境的禁令出臺,人們對“洋垃圾”的口誅筆伐才算是落下了帷幕。事實上,不管是“洋垃圾”的“傾倒”陰謀,還是中國的大國擔當,說到底,國內市場對原材料的需求才是終極裁判。一旦沒有了對再生材料的需求,廢品分類回收也就成了求心安的行為而已。
長期來看,禁令最終的目標無疑是提高國內固體廢物的回收利用率,甚至倒逼出前端垃圾分類,促進循環經濟的發展。以廢塑料行業為例,中國廢塑料年進口量從1992年的30萬噸飆升至2016年的734萬噸,“洋垃圾”的口子封死以后,中國廢塑料企業每年數百萬噸的原材料缺口,需要通過國內的垃圾分類和固體廢物回收體系填補。
垃圾回收下半場,仍停留在講故事的表面
與國外的廢舊物資回收產業相比,國內的再生資源產業尚處于市場化成長期,呈現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根據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上半年,從事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的企業已經有5000多家,回收加工廠3000多家,從業人員約為140萬余人,網店遍布全國各地,約16萬個。截至2017年年底,我國十大品種再生資源回收總值已達到7550.7億元,同比增長28.7%。
如今,國內廢品行業的產業鏈已經基本打通,包括前端分類、站點回收以及回收加工廠等關卡。廢品回收行業的賽局哨聲已經吹響,在回收前端,“智能回收箱”模式最為常見,也就是利用無人智能終端,采取分類回收柜、垃圾箱、垃圾亭等形式化零為整,以智能再生資源分類回收平臺“小黃狗”、“一起分類”“我愛收”為行業代表。
回收后,加工處理端也有相應的廠家,造紙業巨擘玖龍紙業在建廠初期就有大量環保設施投資,在廢紙的處理上有著獨到的優勢,湖南的萬容科技歷經十多年發展,建立了“高價金屬回收”“城市礦產開發”“城鄉固廢資源化”的產業線,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最后,廢品回收產業上下游的服裝廠和塑料制品廠也能基本吸收加工廠的原料。
但是,在美好故事的背后,還是有一定的隱患。
在珠三角,專業的回收工人每月工資會有近萬元,比一般工薪人員要高的原因在于,一方面,廢品回收的工作環境差,再生制造的過程會有一些廢水廢氣的排放,在缺乏監管的情況下,污染更是難以預計,這會影響工人的生理健康;另一方面,這個工種的專業性比外界想象得要強,在合適的機器被發明之前(目前還沒有能夠全自動化分類垃圾的設備),大量的工作都依靠人工,不同顏色的塑料瓶需要被分類,不同材質的瓶口和瓶身也都需要被分開。
另外,廢品回收企業的原料來源復雜,多是從眾多的個體戶中收購廢舊物資,這種回收方式約占回收總量的80%以上。這種回收方式的問題在于回收企業難以取得增值稅進項抵扣,導致其稅負過重。另一個影響在于,回收環節中存在許多“散戶”,這些散戶不用繳納稅收,但又會以“帶票價”和“無票價”兩種價格體系從產廢者手中收購廢舊物資,從中牟利的同時也會導致正規回收企業生存空間受限。
“頭重腳也重”,技術才是“定心丸”如今的廢品回收產業尚處在散兵游勇的時期,具有明顯的小、散、差等特點,粗放式經營更是大大減弱了傳統的回收企業和從業人員抵御風險的能力。打鐵還需自身硬,要想打造企業的護城河,還須在技術上持續發力。
在廢品回收產業中,分類、回收是產業鏈條上的頭部環節,居民分類是頭部中的最前端,隨著環保理念和材料工藝的提升,產業開始向“銷售”這一尾部傾斜,“頭重腳輕”的常態發生了變化,也就是說,分揀回收不再是產業的唯一關鍵,而是再生材料的售出與使用。設計工作室Gomi最近做出了一款藍牙音箱,它的彩色大理石效果機身,是用100個不可回收的柔性塑料制品做成的,產品一經推出就受到了許多環保人士的好評。
在“頭重腳也重”的業態里,技術對“腳部環節”的賦能力度遠遠不夠,比如當一個設計師想要利用回收材料做設計的時候,他需要回答很多問題,比如材料的干凈程度、種類、大小以及成型方法等參數數據,但實際上,設計師們都不知道答案。
在這個方面,廠商需要不斷強化“營銷”“資訊”的標簽,做移動應用的入口布局,也就是以用戶為導向,即需求解決路線,畢竟平臺化,才是常態化交易的保障,IBM就有一個“智能廢物管理平臺”,這個平臺能夠允許用戶快速、自動整理廢物管理過程中涉及到的信息。
另外,建立回收產業園區也是一個不錯的生態解決方案,在這方面,安徽、湖南、黑龍江等省份均有發力,以湖南省為例,萬容在岳陽汨羅打通了固體廢物資源、電子廢棄物、塑業等產業上下游,建立的汨羅回收產業園區吞吐量十分巨大,僅處理廢舊家電這一項,其處理量就達到了每年280萬臺。
結論:
總的來說,廢品回收行業是一個被社會低估的行業,但隨著社會生活的不斷進步,廢品回收產業的發展將會越來越好,當然,這片藍海之下還存在一些“礁石“,用技術敲碎它們,無疑是一個好的出路。
- 上一篇:為什么陶瓷化硅橡膠在有氧燃燒時變成粉末了?而為變成堅硬的殼體
- 下一篇:橡膠有多少種
- 塑料制品排行
- 最近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