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碳塔工作原理?
作者:化工綜合網發(fā)布時間:2022-12-16分類:膠粘劑瀏覽:168
脫碳 脫碳是鋼加熱時表面碳含量降低的現象。脫碳的過程就是鋼中碳在高溫下與氫或氧發(fā)生作用生成甲烷或一氧化碳。其化學方程式如下; 2Fe3C+O26Fe+2CO Fe3C+2H23Fe+CH4 Fe3C+H2O3Fe+CO+H2 Fe3C+CO23Fe+2CO 這些反應是可逆的,即氫、氧和二氧化碳使鋼脫碳,而甲烷和一氧化碳則使鋼增碳。 脫碳是擴散作用的結果,脫碳時一方面是氧向鋼內擴散;另一方面鋼中的碳向外擴散。從最后的結果看,脫碳層只在脫碳速度超過氧化速度時才能形成。當氧化速度很大時,可以不發(fā)生明顯的脫碳現象,即脫碳層產生后鐵即被氧化而成氧化鐵皮。因此,在氧化作用相對較弱的氣氛中,可以形成較深的脫碳層。 變壓器硅鋼片要求合碳量盡量低,除在冶煉上應加以控制外,在鍛軋加熱時還應利用脫碳現象,使碳含量進一步下降,從而獲得容易磁化的性能。但對大多數鋼來說,脫碳會使其性能變壞,故均視為缺陷。特別是高碳工具鋼、軸承鋼、高速鋼及彈簧鋼,脫碳更是一種嚴重的缺陷。 脫碳層的組織特征:脫碳層由于碳被氧化,反映在化學成分上其含碳量較正常組織低;反映在金相組織上其滲碳體(Fe3C)的數量較正常組織少;反映在力學性能上其強度或硬度較正常組織低。 鋼的脫碳層包括全脫碳層和部分脫碳層(過渡層)兩部分。部分脫碳層是指在全脫碳層之后到鋼含碳量正常的組織處。在脫碳不嚴重的情況下,有時僅看到部分脫碳層而沒有全脫碳層。 關于脫碳層深度可根據脫碳成分、組織及性能的變化,采用多種方法測定。例如逐層取樣化學分析鋼的含碳量,觀察鋼的表面到心部的金相組織變化,測定鋼的表層到心部的顯微硬度變化等等。實際生產中以金相法測定鋼的脫碳層最為普遍。 (二)脫碳對鋼性能的影響 1.對鍛造和熱處理等工藝性能的影響 1)2Cr13不銹鋼加熱溫度過高,保溫時間過長時,能促使高溫δ鐵素體在表面過早的形成,使鍛件表面的塑性大大降低,模鍛時容易開裂。 2)奧氏體錳鋼脫碳后,表層將得不到均勻的奧氏體組織。這不僅使冷變形時的強化達不到要求,而且影響耐磨性,還可能由于變形不均勻產生裂紋。 3)鋼的表面脫碳以后,由于表層與心部的組織不同和線膨脹系數不同,因此淬火時所發(fā)生的不同組織轉變及體積變化將引起很大的內應力,同時表層經脫碳后強度下降,甚至在淬火過程中有時使零件表面產生裂紋。 2.對零件性能的影響 對于需要淬火的鋼,脫碳使其表層的含碳量降低,淬火后不能發(fā)生馬氏體轉變,或轉變不完全,結果得不到所要求的硬度。 軸承鋼表面脫碳后會造成淬火軟點,使用時易發(fā)生接觸疲勞損壞;高速工具鋼表面脫碳會使紅硬性下降。 由于脫碳使鋼的疲勞強度降低,導致零件在使用中過早地發(fā)生疲勞損壞。 零件上不加工的部分(黑皮部分)脫碳層全部保留在零件上,這將使性能下降。而零件的加工面上脫碳層的深度如在機械加工余量范圍內,可以在加工時切削掉;但如超過加工余量范圍,脫碳層將部分保留下來,使性能下降。有時因為鍛造工藝不當,脫碳層局部堆積,機械加工時將不能完全去掉而保留在零件上,引起性能不均,嚴重時造成零件報廢。 (三)影響鋼脫碳的因素 影響鋼脫碳的因素有鋼料的化學成分,加熱溫度,保溫時間和煤氣成分等。 1.鋼料的化學成分對脫碳的影響 鋼料的化學成分對脫碳有很大影響。鋼中含碳量愈高脫碳傾向愈大W、Al、Si、Co等元素都使鋼脫碳傾向增加;而 Cr、Mn等元素能阻止鋼脫碳。 2.加熱溫度的影響 隨著加熱溫度的提高,脫碳層的深度不斷增加。一般低于1000℃時,鋼表面的氧化皮阻礙碳的擴散,脫碳比氧化慢,但隨著溫度升高,一方面氧化皮形成速度增加;另一方面氧化皮下碳的擴散速度也加快,此時氧化皮失去保護能力,達到某一溫度后脫碳反而比氧化快。 3.保溫時間和加熱次數的影響 加熱時間越長,加熱火次愈多,脫碳層愈深,但脫碳層并不與時間成正比增加。例如高速鋼的脫碳層在1000℃加熱0.5h,深度達0.4mm;加熱4h達1.0mm;加熱12h后達1.2mm。 4.爐內氣氛對脫碳的影響 在加熱過程中,由于燃料成分,燃燒條件及溫度不同,使燃燒產物中含有不同的氣體,因而構成不同的爐內氣氛,有氧化性的也有還原性的。他們對鋼的作用是不同的。氧化性氣氛引起鋼的氧化與脫碳,其中脫碳能力最強的介質是H2O(汽),其次是CO2與O2,最后是H2;而有些氣氛則使鋼增碳,如 CO和 CH4。爐內空氣過剩系數α大小對脫碳也有重要的影響:當α過小時、燃燒產物中出現H2,在潮濕的氫氣內的脫碳速度隨著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大。因此,在煤氣無氧化加熱爐中加熱,當爐氣中含H2O較多時,也要引起脫碳;當α過大時,由于形成的氧化皮多,阻礙著碳的擴散,故可減小脫碳層的深度。在中性介質中加熱時,可使脫碳最少。 (四)防止脫碳的對策 防止脫碳的對策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工件加熱時,盡可能地降低加熱溫度及在高溫下的停留時間;合理地選擇加熱速度以縮短加熱的總時間; 2)造成及控制適當的加熱氣氛,使呈現中性或采用保護性氣體加熱,為此可采用特殊發(fā)計的加熱爐(在脫氧良好的鹽浴爐中加熱,要比普通箱式爐中加熱的脫碳傾向為小); 3)熱壓力加工過程中,如果因為一些偶然因素使生產中斷,應降低爐溫以待生產恢復,如停頓時間很長,則應將坯料從爐內取出或隨爐降溫; 4)進行冷變形時盡可能地減少中間退火的次數及降低中間退火的溫度,或者用軟化回火代替高溫退火。進行中間退火或軟化回火時,加熱應在保護介質中進行; 5)高溫加熱時,鋼的表面利用覆蓋物及涂料保護以防止氧化和脫碳; 6)正確的操作及增大工件的加工余量,以使脫碳層在加工時能完全去掉。 脫碳 decarbonization 一種凈化氣體的過程,指脫除混合氣體中的二氧化碳,主要見于合成氨生產原料氣或煤氣的處理。脫除原料氣中二氧化碳的方法,分為3類。 (1)物理吸收法 最早采用加壓水脫除二氧化碳,經過減壓將水再生。此法設備簡單,但脫除二氧化碳凈化度差,出口二氧化碳一般在2%(體積)以下,動力消耗也高。近20年來開發(fā)有甲醇洗滌法、碳酸丙烯酯法、聚乙二醇二甲醚法等,與加壓水脫碳法相比,它們具有凈化度高、能耗低、回收二氧化碳純度高等優(yōu)點,而且還可選擇性地脫除硫化氫,是工業(yè)上廣泛采用的脫碳方法。 (2)化學吸收法 具有吸收效果好、再生容易,同時還能脫硫化氫等優(yōu)點。主要方法有乙醇胺法和催化熱鉀堿法。后者脫碳反應式為: K2CO3+CO2+H2O=2KHCO3 為提高二氧化碳的吸收和再生速度,可在碳酸鉀溶液中添加某些無機或有機物作活化劑,并加入緩蝕劑以降低溶液對設備的腐蝕。其中工業(yè)上廣泛應用的方法(表5—9)有多種。 表5—9 以碳酸鉀為吸收劑的主要脫碳方法 方法名稱 活化劑 緩蝕劑 改良砷堿法(溶液有毒) 氨基乙酸法 改良熱堿法 催化熱堿法 氨基乙酸 二乙醇胺 二乙醇胺—硼酸 五氧化二釩 五氧化二釩 五氧化二釩 此外,還有氨水吸收法。在碳酸化法合成氨流程中,采用氨水脫除變換氣中的二氧化碳,同時又將氨水加工成碳酸氫銨。 (3)物理—化學吸收法 以乙醇胺和二氧化四氫噻吩(又稱環(huán)丁砜)的混合溶液作吸收劑,稱環(huán)丁砜法。因乙醇胺是化學吸收劑,二氧化四氫噻吩是物理吸收劑,故此法為物理與化學效果相結合的脫碳方法。
- 上一篇:雙酚A結構式?
- 下一篇:中山水性光油消泡劑怎么用?有什么特性?哪家品牌好?
- 膠粘劑排行
- 最近發(fā)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