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大的不上市公司是哪一家?
作者:化工綜合網發布時間:2022-12-12分類:膠粘劑瀏覽:141
先說說中國的還沒有上市但是又比較牛逼的公司都有哪些?
再來看看外國一些還沒上市的牛逼公司
美國科氏工業集團:狂而不燥的巨人
全球最大的非上市公司——科氏工業集團成立于1918年,是一個典型的家族型企業,目前公司掌門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為科氏第二代,查爾斯·科赫(Charles.Koch)和大衛·科赫(David.Koch)。該公司在穆迪投資服務公司的資信評級是Aa1,標準普爾評級是AA+。
科氏的成長得益于一系列的收購,而這些收購主要動用的是家族自己的資本,而不是資本市場的融資。為了保證科氏家族的控制地位,他們建立了科氏家族基金會,還興辦了自己的智庫。他們的政治上也非常活躍。
創始人弗雷德·科赫對子孫有遺訓:“只要不將公司賣掉,你怎么辦都行。”公司傳到他的二兒子查爾斯·科赫(Charles Koch)手里,他也誓言“除非我死了,科氏才能上市”。兩代掌門人均拒絕上市,基于這樣一個判斷:企業要掛牌上市,就得定期公開運營數據,企業的股價也會受到股票市場整體氛圍的影響。尤其企業專注長遠發展時,可能因嘗試新產品或進行結構重組,需要增加投入,營收也會下降,碰到經濟衰退時,投資回報也會減少,資本市場的壓力就會接踵而至,逼迫經營者為迎合市場采取各種短期行為,導致抗壓力減弱。家族企業則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步伐制定策略,定力要大很多。因此在他們看來,上市并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保證公司健康的現金流和持續穩健的擴張才是正道。
賽仕公司:搖擺之后的堅定
“在上市公司里已經不再有信任可言,我相信現在是私營企業發展的大好時候。”吉姆?古德奈特(Jim Goodnight)如是說。作為商業智能軟件領域最成功的獨立廠商賽仕(SAS)軟件公司的創始人,古德奈特已經在賽仕成功掌舵三十多年。在資本的誘惑面前,賽仕并非從來沒有動搖過,不過最后的結果是,現在的賽仕仍然是全球最大的非上市公司。
與那些急于通過上市來籌集發展資金的企業不同,賽仕從來不缺乏資金,三十多年來,公司收益始終表現出穩定的上升勢頭。但事實上,與其說賽仕是因為不缺錢而缺乏上市的動力,不如說在古德奈特看來,正是由于拒絕了華爾街在耳邊的聒噪,公司才可能更有效地保證企業商業模式的完整和企業文化的純潔。
如果古德奈特愿意,在公司33年的發展歷程中,他有很多次機會讓賽仕成為上市公司。事實上,賽仕曾經離IPO只有一步之遙,那是在20世紀末出現技術投資熱潮的時期。1990年代末期,網絡狂熱癥驅使技術股漲到了天價。在美國,人們時常可以聽到某個創業公司在納斯達克上市之后員工一夜暴富的消息。資本市場的神話故事讓賽仕的員工在一時之間也失去了平靜。
這樣的情況讓古德奈特多少有些苦悶,大勢所趨之下,他也開始考慮IPO事宜。古德奈特甚至已經啟動了公司的IPO計劃,從其他公司找來一位高管專門負責賽仕的IPO事宜。但是沒過多久,古德奈特就改變了主意,2000年,他果斷叫停了公司的IPO計劃。2002年,古德奈特在公司內做了一次調查,有87%的員工不主張上市。從此以后,對于古德奈特來說,就不存在什么IPO的問題了。并且固執的宣稱,自己絕對不會那樣做,除非公司找到別的年輕人來替代自己接下指揮棒,也許他會對上市有興趣。經歷了潮起潮落的古德奈特,自此堅定了保持賽仕的私人持股公司身份的決心。
瑪氏公司:食品業的寶潔
你知道世界上最大的巧克力公司是哪家嗎?去年,國外調研機構 CandyIndustry公布了2015年全球25強糖果和巧克力公司排行榜,瑪氏公司居首。
提到瑪氏公司,或許有人還不清楚。但說起其產品德芙、士力架,以及“快到我碗里來”的M&M’s巧克力豆,綠箭、益達口香糖,還有寶路狗糧、偉嘉貓糧,恐怕沒人不知道。可以說,瑪氏公司是“食品業的寶潔”。
在2015年度《福布斯》雜志推出了美國家族財富排行榜,瑪氏家族以600億美元資產排名第三。這是一個神秘的家族,家族成員很少接受采訪。作為全世界最大的私人企業之一,瑪氏公司堅持不上市,也就不需要公布財務報表,這更為它增添了神秘色彩。
瑪氏公司在瑪氏第三代掌門人努力下,先后買下了德芙公司、法國皇家寵物食品公司等,2008年還聯手巴菲特,斥資230億美元收購了美國最大的口香糖制造商箭牌,從而使公司成為全球行業老大。
如今,瑪氏公司在全球擁有7.2萬名員工,它的總部卻位于美國弗吉尼亞州一座磚瓦結構的二層小樓中,這里只能容納80人,門口沒有任何標志,只有一塊寫著“私人房產”的牌子。
盡管利潤超過大多數世界500強公司,但瑪氏家族堅決不肯讓公司上市,至今都還是一家百分之百的私人企業。在決策層看來,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公司管理的獨立性和對利潤的完全控制。
瑞典公司:世界上最大的家具公司
一旦沒有了創始人英格瓦?坎普拉德,宜家會變成怎樣?不用擔心,他已經事先做好了準備,希望只要地球上還有人類生存,就必然有一個強大、有效率的宜家存在。
2009年9月1日,在宜家(IKEA)公司新總裁上任的宣傳海報上,米卡埃爾?奧森(Mikael Ohlsson)從前任安德斯?代爾維格(Anders Dahlvig)手中接過了一把內六角扳手,這象征著他接受了宜家王國的權杖。在宜家的68年歷史里,他是第四任CEO。
或許全球沒有哪家企業像宜家這樣,能如此長遠和持久地受到創始人性格的影響,其創始人英格瓦?坎普拉德(Ingvar Kamprad)就等于宜家,宜家也等于英格瓦?坎普拉德,這也導致宜家歷任CEO都成了坎普拉德的影子。
宜家業績一直不錯,在2010財年,據說公司銷售增長了7.7%,銷售達到231億歐元,凈利潤增長了6.1%,有27億歐元,但坎普拉德早已宣布:“宜家永遠不會成為一家上市公司”。對此,坎普拉德給出的官方解釋是,一旦上市,股東們必然要求獲得更快、更多的回報,這將改變宜家的長遠目標和運作方式,但他也承認宜家如果是上市公司,每年就必須撥出大約30%的獲利給股東,不上市的話,這些錢就都能成為公司的儲備金,以備不時之需。
德國博世(BOSCH)公司:全球最大的隱形霸主
德國博世(BOSCH)公司的名聲并不及西門子,但它是世界最大的汽車零部件供應商,真正的幕后之王,幾乎所有的品牌汽車都在大量使用它們的零部件。
央視曾經播過BOSCH公司,2012年5月20日,隱身其后的博世集團董事長菲潤巴赫打破低調慣例,首次在《對話》公開亮相解碼德國制造的成功基因。
在《對話》節目現場,大家發現在博世集團身上能夠看到有很多中國企業不一樣追求,不少中國企業把上市和融資當成自己企業發展當中必經的里程碑,但是博世完全不同,博世120多年的歷史,從來沒有把上市考慮到自己企業發展過程當中。這是為什么呢?
博世集團董事會主席菲潤巴赫卻報料說,其實在1930年左右的時候,博世曾經短暫上市過,創始人羅伯特先生,在上市之后,把一些股份分給了一些高級的管理者,但是之后就發現這樣不好,因為那些管理層上市之后,有了錢就會變懶了,不會努力工作,因為他們已經拿了很多額外分紅、收入,開始享受生活了,為此羅伯特先生覺得很失望,博世要停止上市,已經發行股票買回來。
菲潤巴赫:這一點知道的人不很多,羅伯特是很聰明的創始人,其實我認為一個企業,要基業常青的話,能夠做兩件事情,一個是保持創新的自由,上世紀30年代的時候,羅伯特先生已經不再是公司決策者,當時短暫上市了,上市之后,股東指手劃腳,羅伯特先生認為保持企業基業常青,一定要有創業自由,企業保持自己長遠發展的要素。與此同時,羅伯特先生說,我們保持財務獨立性,不要依賴于銀行或者金融市場,一個上市公司連續兩個季度都虧損,很多股東開始找創始人、管理層算帳了。為此有了這兩個基本理念,羅伯特?博世先生認定我們博世公司要為自己的未來發展奠定基礎,他說我們不再上市,不再是上市企業,我們是私人企業。為此博世公司現在企業治理結構非常獨特,就是不去破壞現有結構,保持企業長期發展動力。
美國嘉吉公司:150年的私營家族企業
Cargill嘉吉是世界最大的動物營養品和農產品制造商,位于美國明尼蘇達州,于1865年創立,經過150年的經營,嘉吉已成為大宗商品貿易、加工、運輸和風險管理的跨國專業公司,已是一家全球性的貿易、加工和銷售公司,經營范圍涵蓋農產品、食品、金融和工業產品及服務。2015財年的總營業收入高達1,204億美元,是美國第一大非上市家族企業。
作為全球最大的私人控股公司之一,嘉吉的高管們在集團成立150周年之際,紛紛表示公司“將在可預見的未來內保持私營狀態”。這樣的企業規劃不僅對嘉吉自身,更會對整個嘉吉所涉及到的市場產生影響。“作為家族企業,嘉吉的每一任領導者都希望公司保持私營。”首席執行官戴維?麥克倫南(David MacLennan)表示:“我們也在私營中得到了實惠。”
雖然,如今卡吉爾家族成員就再也沒當過公司的一把手。也只有一位家族成員仍在公司工作。但是,大約100名家族成員掌握著90%的股份。嘉吉董事會的17名成員中包含有6名家族成員,6名獨立人士和5名管理層人員,而公司年收入的80%將回報到業務上,其余的作為紅利給股東。這種既不發行股票,還要保證現金流,并且要養活整個家族的模式,逼著董事會對每一項投資的決策都謹小慎微。
當然,國際上不上市的大牛公司還有很多,不多介紹。通過以上例子,我們可以了解到這些不上市的大牛公司都有堅決遵循的經營原則和長遠發展的眼光。融資、燒錢,并非商業成功的不二法門。踏踏實實做企業,老老實實賺營收也能創建百年企業。
- 上一篇:在發泡中改性mdi體系為什么比tdi體系氣味低
- 下一篇:全世界每年產生多少廢塑料?
- 膠粘劑排行
- 最近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