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業信息化現狀怎樣?如何發展?
作者:化工綜合網發布時間:2021-12-16分類:膠粘劑瀏覽:66
信息化是工業發展的必然要求,原本主管國內工業領域的是工業部,2008年更名為:工業信息化部,你就可以想象信息化對于工業的價值是多重要。在國家層面也非常的看重。
所謂制造業信息化,不要想當然的以為是“互聯網+”,或者說你只看到互聯網,看不到制造業本身的特性。
理解制造業信息化,需要先從制造業的本身特性開始理解:
產品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管理——市場渠道管理——客戶消費級需求反饋
通俗的說就是:從要研發做產品,到生產這個產品,到通過銷售,通過代理商等渠道賣產品——客戶反饋這個產品怎么樣,我接下來怎么生產。
貫穿真個制造業的流程,怎么實現數據化。怎么通過一個個報表就能夠看到所有的流程,怎么讓一個個報表相互連接起來。
2015年中國發布中國制造2025戰略,德勤同中國機械聯合會,共同調研發表了一個中國制造業信息化調研,根據了解來說,目前專門針對題主的這類調研,就這一個,因為這種調研比較虛,只能看到總體的現狀,無法落實到企業的戰略中,因此沒有一個企業愿意做。只有一些國家部門回去做這個調研。
制造業信息化的四個過程:
正如我前面說的,信息化是要實現制造業各個環節的數據化的過程。通過這個理念你就好理解了,中國工信部也給信息化提供了一個過程:
起步——單項業務覆蓋——綜合集成——系統創新。
什么叫起步:起步就是企業開始引入信息化產品,例如開始引入ERP系統,開始引入MES系統,開始引入PLM系統等等。
什么是單向業務突破:例如企業的訂單生產管理系統,使用了ERP,并且已經能夠順暢的運轉起來,定案全部都通過ERP,并且能夠通過ERP系統進行整體的生產銷售管理。這就是單向業務覆蓋,例如有的企業率先實現的財務部門的數字化。
綜合集成:就是實現兩項或者多項業務板塊銜接了,例如財務體系同訂單體系銜接,研發體系同生產體系銜接,銷售體系同生產體系銜接。但是這個收無法實現全連接,還是存在大量的人力在疏通流程。
協同創新:指在企業內容部實現了綜合集成之后,企業把目光轉向全產業鏈直至最終用戶,李勇互聯網,移動通訊,大數據等新技術,創新業務模式,與全產業鏈和用戶實現協同。
我們來看兩個階段中國制造業信息化過程:(2009-2015年)2009-2011年:國家工信部做的相關調研
2009年初至2011年底,工信部曾聯合各相關行業協會,對17個工業門類和生產類型的重點行業,近千家企業進行兩化融合的評測。測評選取的樣本是以中大型企業為主,其兩化融合基礎和水平在行業內較高。當時的評估結果是,17個行業參評企業中,約25%的企業還處于起步建設階段,43%的企業處于單項覆蓋階段,2%的參評企業處于綜合集成階段或正式在向集成階段過渡,10%的企業初步進入創新突破階段。
2015年,德勤同中國機械聯合會做的制造業企業信息化調研,樣本來自132家大型企業。包括汽車,工程機械,電力電氣,電纜等。
從這個表格里面,我們能夠看到,大量的國內大型企業,已經開始做信息化建設,只是集中在單項業務的覆蓋。這種情況從中國工業軟件市場的發展其實可以側面反饋這種情況,MES,ERP,PLM軟件等等開始在國內大行其道,其實就是國內在不斷的推薦信息化的一個過程。
2015-2020年,智能制造的大力拓展
2015年后,中國掀起一輪智能制造的發展,國內不少企業開始建設無人工程,黑燈工廠等等。相遇與前期的發展,進步迅速,從中大型企業,開始向中小企業應用普及。
中國制造業信息化市場的規模:如果從制造業市場的信息化容量來說,我們大致可以通過工業軟件的容量和發展趨勢來進行一定程度的反饋:
2017年中國工業軟件市場,容量約為1400億,2024年我國工業軟件產品收入將達到2950億元,2019-2024年業軟件產品收入CAGR達12%。
制造業信息化的困難
制造業信息化的主要困境,其實來自于,制造業企業本身對于生產管理流程化的認識程度,以及生產管理流程梳理的是否明確有關系。
我們來看2015年,德勤的報告中提到的,制造業企業自己表示在信息化過程中的困難點,其實就集中在軟件同自身生產的不相容。這種不相容可能來自于企業本身不重視,或者受到生產以及管理人員的知識水平的限制,還有客戶本身的生產能力達不到等問題。
更有國內軟件開發企業在生產工藝領域的經驗缺乏,會做軟件的不知道汽車怎么生產的,不知道財務怎么運行的,這些情況以前都是存在,經過這些年的已經有很大的改觀了。
結論:中國制造業企業信息化的過程會一直得到大力的支持,國內的兩化融合的政策扶持也會不斷推行。但是找到自己適合的信息化產品,合理的推行這個應用才是企業最需要做的。
- 膠粘劑排行
- 最近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