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沙漠為土壤的沙漠粘合劑是真的假的?
作者:訪客發布時間:2021-10-08分類:膠粘劑瀏覽:309
你說的是易志堅教授研究出來的沙子粘合劑吧。重慶交通大學力學教授易志堅帶領科研團隊從植物中提取出了一種粘合劑,只要把這種粘合劑摻進沙子里,再添加適量的水,沙子就可以變成具有“萬向結合約束”的土壤,能夠種植農作物。科研團隊的研究成果于2016年9月發表于中國科學院權威刊物《中國科學》和中國工程院院刊《工程》。易志堅,重慶交通大學副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從事力學、道路、橋梁、材料等領域科研。他在研究力學時獲得靈感,能不能使用力學原理來改造沙子,從而治理沙漠呢?
易志堅教授認為:沙漠和土壤的根本性質差異是力學差異。土壤微粒之間都有作用力,能夠構成一個整體,而沙子之間是松散的,沒有這種力。易志堅團隊將這種力稱為“萬向結合約束”。這種約束使得土壤有一種自調節屬性,通過改變內部顆粒排列順序進行自我形態的調節,可以讓植物根系在其內部生長,并且保水、保肥和透氣。正是土壤的自修復和自調節特性,給予了它生生不息的能力。
2009年易教授首次提出沙變土的原理。經過數次試驗,2010年團隊從植物中提取出了一種植物纖維粘合劑。把這種粘合劑倒入沙子里,再添加適量的水,沙子就可以變成具有“萬向結合約束”的土壤,可以用來供植物生長。
團隊研發出來的粘合劑是幾種植物纖維的提取物。一堆沙子加入像淘米水一樣的粘合劑,攪拌幾下后,便獲得了類似泥巴的質感。2013-2015年在重慶做模擬實驗,2016年開始在內蒙古烏蘭布和沙漠進行實地實驗。2016年5月,實驗團隊開始播種。在試驗田里種了大概50種植物,包括向日葵,西瓜等農作物,后來還生長出來20多種野生植物,不久后試驗田里出現了很多野生動物,比如蛙、蟾蜍、鳥類和嚙齒類,證明土壤含水量很高。
這項技術已經獲得了15項發明專利授權,每畝整治成本2000-5000元,有望大規模推廣。
以上就是從網上收集而來的關于這項研究成果的描述。從描述來看可以稱得上是“黑科技”,但這項研究受到了很多方面的質疑。
首先,是論文發表的太快了。易教授團隊2016年5月在烏蘭布和沙漠開始實地實驗,但2016年9月論文就發表出來了,大概八月份論文就完成了,也就是說從開始種植到完成論文只花了3個月左右,估計是邊實驗邊寫論文。其次,是成本問題,實驗里所使用的CMC(羧甲基纖維素鈉)約4500美元-6500美元/公頃,約合4萬人民幣,1公頃等于15畝,所以平均下來大約2700人民幣一畝,和媒體所稱的“2000-5000元每畝”是吻合的,但其他各方面的成本沒有披露,如果算上其他成本,2000-5000元每畝估計是不行的。但這些都不是最關鍵的,關鍵的是一些在沙漠治理領域的頂尖專家的態度。
中國科學院蘭州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風沙物理室主任屈建軍:
這項技術尚處于初級階段,需要開展進一步的深入研究。在評審中他代表專家組給出保留意見。
中國林業科學院荒漠化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治沙暨沙業學會秘書長楊文斌:
并非“水變油”式的科學成果,但處于非常初級的階段。
國家城市環境污染控制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彭應登:
項目有可行性,技術成熟之后可大面積應用。如何能通過大規模的批量生成降低成本,才有大面積應用的可能。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月球與行星地質研究專家鄭永春:
作為一種探索未嘗不可,但談不上突破,而且推廣成本并不低,實際效率也不高。
因此,易教授團隊的研究成果為治理沙漠提供了一條可行的道理,但還需要以更加深入的研究來確定其可行性,不可急于求成。治理沙漠不是一件小事,需要穩扎穩打,循序漸進,但不管怎么說易教授都是功不可沒的。
- 上一篇:汽車行業后面發展前景好嗎?
- 下一篇:有機物和無機物的區別是什么?
- 膠粘劑排行
- 最近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