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里的鹽分是由河水從大陸帶去的嗎?
作者:化工綜合網發布時間:2022-09-18分類:聚合物瀏覽:118
海水之所以咸,是因為海水中有3.5%左右的鹽,其中大部分是氯化鈉,還有少量的氯化鎂、硫酸鉀、碳酸鈣等。正是這些鹽類使海水變得又苦又澀,難以入口。那么這些鹽類究竟從哪里來的呢?有的科學家認為,地球在漫長的地質時期,剛開始形成的地表水(包括海水)都是淡水。后來由于水流侵蝕了地表巖石,使巖石的鹽分不斷在溶于水中。這些水流再匯成大河流入海中,隨著水分的不斷蒸發,鹽分逐漸沉積,時間長了,鹽類就越積越多,于是海水就變成咸的了。如果按照這種推理,那么隨著時間的流逝,海水將會越來越咸。
有的科學家則另有看法。他們認為,海水一開始就是感的,是先天就形成的。根據他們測試研究發現,海水并沒有越來越咸,海水中鹽分并沒有增加,只是在地球各個地質的歷史時期,海水中含鹽分的比例不同。
還有一些科學家認為,海水所以是咸的,不僅有先天的原因,也有后來的因素。海水中的鹽分不僅有大陸上的鹽類不斷流入到海水中去,而且在大洋底部隨著海底火山噴發,海底巖漿溢出,也會使海水鹽分不斷增加,這種說法得到了大多數學者的贊同。
還有一些科學家以死海為例指出,盡管海洋中的鹽類會越來越多,但隨著海水中可溶性鹽類的不斷增加,它們之間會發生化學反應而生成不可溶的化合物沉入海底,久而久之,被海底吸收,海洋中的鹽度就有可能保持平衡。
海水中的一部分鹽來自它對海底的巖石和沉積物的溶解。不過由于海洋中同樣有大量的物質,由于各種原因沉到海底,比如海洋生物死后遺骸墜落海底,所以海洋中的鹽也會返還給海底的沉積物。因此,靠溶解海底得到的鹽份是很少的,總的收支狀況恐怕是入不敷出。
海水中的大部分鹽的確是“淡水”的河流帶來的。我們前面提到,最初的海洋的水量遠不及現在的海洋,同時最初的海水含有的鹽份也很少,口味可能僅相當于我們現在喝的淡水。但是,自從地球上的第一場雨從天而降,開始沖刷年輕的陸地表面,海水的鹽度就改變了。雨水在數以億計的時間里敲擊著裸露的巖石,破壞巖石的結構,將礦物質溶解并帶走。這些礦物質包括氯化鈉、氯化鎂、硫酸鎂、硫酸鈣、硫酸鉀等,也就是化學家們所定義的鹽。這些鹽隨著地面的水流向低處遷移,諸多的水流匯聚為浩浩蕩蕩的大江大河,并最終注入大海。從古到今,海洋中不斷補充著來自陸地的鹽。
然而,河流帶來鹽的同時,也將大量的淡水帶到了海洋中,因此單憑河流注入這一個因素,并不能使海水變咸。海洋中鹽的濃度增加,還依賴普照萬物的太陽將海水蒸發。太陽光的能量被海水吸收后,海水表面的溫度升高,使水變成水蒸氣的趨勢增強了。水在蒸發的過程中,由液態變成了氣態,卻將原來所含有的鹽份留在海水中,并不帶走。而海面上的水蒸氣卻在風的催促下背井離鄉,運動到陸地的上空,當它與一團冷空氣遭遇時,水蒸氣又變成了小水滴,在重力的作用下,水滴落向地面,形成了降雨。降雨給鹽份搬運工程又增加了一批生力軍,一個新的循環過程開始了。正是在海洋與陸地之間水循環的過程中,海洋中鹽的濃度越來越高。
- 聚合物排行
- 最近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