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為什么是咸的
作者:化工綜合網發布時間:2022-09-14分類:聚合物瀏覽:157
海水是咸的,其原因是海水中含有各種鹽分,平均每1000克海水中含35克鹽。有人估計,如果把海水中所有的鹽分都提取出來,鋪在陸地上,可得到厚153米的鹽層;如果鋪在我國的國土上,可使我國平均高出海面2400米左右。
海洋剛形成時,海水和江河湖水一樣,是淡的。后來,雨水不斷地沖刷巖石和土壤,并把巖石和土壤中的鹽類物質沖入江河,而江河的水流到大海,使海洋中的鹽分不斷增加。與此同時,海中水分不斷蒸發(鹽幾乎不會蒸發),這就使鹽的濃度越來越大。當然,這個過程是很漫長的。
這么說來,海洋一定會越來越咸了。含鹽量高達25%的死海似乎肯定了這種推測。其實不然。因為海洋也通過以下幾種方式 “釋放”鹽分、把鹽分“歸還”于陸地:
⒈海洋中含鹽類的可溶性物質的濃度達到一定程度時,會互相結合成不溶性化合物,沉入海洋的底部。
⒉海洋中的生物體內吸收了一定的鹽類物質,當海洋生物死去后,它的尸體沉到海底。
⒊臺風暴發時,狂風巨浪,海水被卷到陸地上,海水中的鹽類物質也被帶到陸地;從漫長的陸地變遷歷史看,在海洋的海灣地帶,由于地殼的升高而與海洋隔斷。這些被隔離的地帶,在太陽光的“肆虐”下,變成陸地,留下大量鹽分。
那么,海水會不會越變越淡呢?這也不大可能,雨水和江河湖水每天連續不斷地流入海內,海水的咸度會保持相對的平衡狀態。當然,這不排除在某一個海域某一段時間,海水會變咸或變淡
海水中含量最多的金屬元素金屬
海水中含量最多的金屬元素是鈉元素,其次是鎂元素。
海水中含量小于 1毫克/升的元素。 海水是一個多組分、多相的復雜體系,除水和占所有溶解成分總量的99.9%以上的11種常量元素之外,都是微量元素。
海水微量元素廣泛地參加海洋的生物化學循環和地球化學循環(見海洋地球化學),因而不但存在于海水的一切物理過程、化學過程和生物過程之中,并且參與海洋環境各相界面,包括海水-河水、海水-大氣、海水-海底沉積物、海水-懸浮顆粒物、海水-生物體等界面的交換過程。在這些過程中,微量元素的化學反應是十分復雜的。雖然它們從環境輸入海水體系的速率和輸出到環境中去的速率相當,可是不同的微量元素有不同的輸入或輸出的速率;微量元素在海水中還有區域分布和垂直分布;它們有一定的存在形式,而且不斷通過各相界面遷移。這些方面,都是海洋化學的重要的研究內容。
存在形式
要了解微量元素在海洋的沉積循環中的作用,污染物的毒性和在海水中遷移的特性,微量元素的物理化學行為和生物化學循環過程等,就要預先了解這些微量元素在海水中的存在形式。但是這些元素在海水中的含量甚微,當含量低于微摩/升時,很難準確測定各種存在形式的含量,也就難以了解其主要的存在形式。因此,學者們用熱力學的計算方法,求出可能存在的主要形式。但是不同學者所用的某些平衡常數,取值不同,使計算結果差別很大。因此表中所列舉的存在形式,只能作為參考。這些計算結果表明:海水中的微量元素主要以無機形式存在(銅例外)。海水中正常濃度范圍內的有機物成分,不影響微量元素的主要存在形式。 按照W.斯圖姆和P.A.布勞納的分類法,微量金屬元素在海水中的存在形態有 3類:①溶解態,②膠態,③懸浮態。溶解態又分成 4種形式:①自由金屬離子,②無機離子對和無機絡合物,③有機絡合物和螯合物,④結合在高分子有機物質上。溶解態的前兩種形式是微量金屬元素的主要形式,列于表中;后兩種在大洋海水中不是主要形式,表中沒有列出。當近岸或河口海域的海水中的有機物含量高于正常值時,溶解態的后兩種形式可能占優勢。膠態包括兩種形式:①形成高度分散的膠粒,②被吸附在膠粒上。懸浮態包括存在于沉淀物、有機顆粒和殘骸等懸浮顆粒之中的微量金屬元素。成膠態和懸浮態的微量金屬元素,主要存在于近岸和河口海域,在大洋中含量很低。
總之,對海水中微量元素的研究,還處于初期的探索階段,有待于進一步的努力。
- 聚合物排行
- 最近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