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玉米必須稀植才穩產高產,可為什么有人非要密植呢?
作者:化工綜合網發布時間:2022-08-25分類:聚合物瀏覽:170
我國的玉米種植經過這些年的摸索認為不是什么品種都需要希植,如現如今大家都叫單籽崩就需要密植,而且密植的方法也不一樣。如果按老方法種植一尺三寸的壟是不高產的,如果用種二留一的方法但畝保苗不變的情況下決對高產?,F在有一個新品種畝保苗七千株夠密了吧?但是卻實現了畝產兩千多斤的高產量。另外一個因素就是化肥咋樣用,如雨水正常是苗長到一米二三時在追肥,如北方干旱地區最好是種地時一次性施入?,F在有一次性的肥料
玉米種稀了好還是種密了好?
玉米種稀了好還是種密了好?
不管是稀種還是密種都不能達到高產,只有合理的種植密度才能使玉米高產。
先來說稀種,種玉米經常會遇到播種機卡種出現玉米斷苗的現象,雖然會進行補苗,但是密度肯定沒有之前的高。這樣的玉米棒會比普通的玉米棒大,籽也會更加飽滿,但是奈何數量少,所以總體的產量也不會比密種的產量高。
再來說密種,大家都知道玉米要間苗,有時候看著挨著長的兩棵玉米都挺好的,便會心軟都留下來,但是兩棵玉米爭奪養分、水分和光照,雖然起點高,但是在生長的過程中因為養分、水分和光照都不充足,反而沒有在苗期就很弱的玉米長的好,雖然種植的數量多,但是每個玉米棒只有一半有籽,上面全部都是空籽,自然產量也不會高出多少。
所以個人覺得,要想玉米高產,一定要根據玉米的品種來選擇種植的密度,農民要想有個好收成很不容易,千萬不能盲目去實驗。
2017年2月初,一位內蒙古呼和浩特網名“綠色莊園”的種田戶反映,畝密度6000株以上,連續兩年賠錢,可還是癡迷不悟,繼續高密度。為此,筆者決定將自己近幾年保存的科技資料公開,也算給一些“頭腦過熱”狂熱分子們澆一點清醒的涼水吧。
這是北方農村網科技顧問團撰寫的《“七論”玉米降密度,穩定高產是正道》這篇文章,寫在文章開頭的序言,也因此引發了我們對于玉米種植密度的思考討論。那么玉米到底是種稀了好還是種密了好?本篇問答從3個方面進行回答,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也期待與大家共同討論。
第一、玉米種植密度上的3個誤區1、 按照老習慣過度稀植
根據相關資料的記載,玉米在1531年傳入中國,到了明末時期傳播到河北、山東、河南、陜西、甘肅、江蘇、安徽、廣東、廣西、云南等十省。也就是說在自那個時候開始,玉米開始在我們國家進行了廣泛的種植,也形成了較為傳統的大壟種植和稀疏種植的習慣。
作為一個長期在農村生活的人,對于這種種植習慣我還是了解比較深刻的,按照老一輩的習慣玉米是要稀植的。
由于這樣種植的玉米田間通風情況好,結出的玉米穗大,目前很多人還是延續這種稀疏種的方式,甚至認為玉米種植的越稀越好。
對于這種錯誤的認知,我在這里首先要說的是隨著施入肥料和水分能力的提高,以及玉米品種的改進,過度稀植以及影響到了玉米的整體產量,應當適時改變這種認知,其次應當重視因為病蟲害、種子質量等問題造成了玉米缺苗現象。
2、認為越密產量越高
緊接上文,隨著施入田間肥水能力的提高,以及玉米品種的改進,有些人也知道了應當提高玉米的種植密度,但是卻走向了另一個極端,認為玉米種的越密越好,密度越大產量越高。
對于這種情況我想說的,過度密植造成田間通風情況差、病蟲害加重,營養供給不足等等情況,這些情況的出現導致玉米的產量并沒有提高,反而加大了玉米的種植成本,也是不可取的。
3、盲目的密植
跟以上兩種情況相比,盲目密植的人主要存在的問題是對玉米的品種特性不夠了解,認為不管是什么品種的玉米,都應當比以前的種植密度要大,從而出現了適宜稀疏種植的品種密植,土壤肥力不夠仍然密植等等情況,結果導致玉米的病蟲害嚴重,產量低下。
對于這種情況我想說的是,播種玉米的時候,一定要根據土壤的肥沃程度,以及品種特性來確定種植密度,對于不同的品種和土壤,盲目的采取同樣的種植密度是不可取的。
第二、確定玉米種植密度需要考慮以下2個因素1、 品種
目前市場上的普通玉米品種較多,這給大家確定玉米的種植密度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和爭議,對于此個人建議可以參照以下原則進行。
首先對于生育期長、體型高大、葉片平展的品種,種植密度不能過高,適宜控制在每畝3000-3500左右。
其次對于生育期短、體型較小、葉片上沖的品種,種植密度應當提高,適宜控制在每畝4500-6000左右。
需要注意的是這類品種應當根系發達,抗倒伏能力強,秸稈強硬,否則還是適宜降低密度。
再次這只是個基本原則,具體的種植密度還需要根據土壤環境、管理方式,以及具體的品種特性進行調整。
例如有些體型高大的品種,葉片向上從沖、體型緊湊應當增大種植密度,有些體型矮小的品種,根系不發達應當降低種植密度。
2、 土壤環境
土壤環境包含了陽光、水分、肥力水平等多個因素,這些都會對玉米的生長情況產生影響,因此在考慮栽培密度的時候,還應當考慮土壤環境。
一般來說土壤肥力較高,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水資源充足的地區,以及管理較為精細化的農戶適宜加大種植密度,反之對于相同品種也應當降低種植密度。
第三、我們既要看到發展,也要認清現狀,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其實提高玉米的種植密度,就是為了提高玉米的產量,如果提高玉米的種植密度,并沒有提高產量,反而是加大了投入成本或者是降低了產量,那自然提高種植密度是不可取的。
早些年的時候,美國的玉米可以說是單產高、種植密度高,產量高,這其中有品種的因素,也有土壤條件和管理水平兩方面的因素。
如今我們也改良了新品種,提高了種植技術,無論是單產和種植密度都得到了有效的提高,這是值得我們自豪的事。
但是我們在與時俱進的時候,仍然需要保持冷靜的頭腦,以及把握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原則,否則盲目的大幅提高種植密度,在品種和種植技術都跟不上的情況下是付出小于收獲的。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美國自視自己對于口罩的標準要求嚴格,但是卻看不到醫護人員缺少口罩的現實,結果導致很多醫護人員缺少防疫物資,這就是眼高手低、不能與時俱進的做法。
同樣的道理自己家地和管理水平,與以前相比已經發生了變化,若還采用相同的密度,就會帶來產量的損失。
但是與別人家相比,在品種、管理水平、土壤環境上是存在差異的,盲目的追求同樣的種植密度,也不會取得同樣的產量,甚至可能帶來損失。
- 上一篇:非離子表面活性劑有哪些
- 下一篇:TPE材料和PVC的區別
- 聚合物排行
- 最近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