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索尼的WH-1000XM3?
作者:訪客發布時間:2021-09-18分類:聚合物瀏覽:92
【【【二十四年的技術結晶,最強的降噪旗艦誕生】】】
上個世紀90年代,當時的“HiFi”對于大多數人來說還只是陌生而奢侈的名詞,磁帶隨身聽還只是少數時尚弄潮兒的玩物,甚至就連如今已然成為文化現象的“復讀機”距離誕生也還有個幾年……然而,對于彼時已然成為全球音頻巨頭的索尼來說,他們的產品關注點已然從單純的音樂愛好者擴展到了更加廣泛的人群中。
1995年,索尼突然發布了這樣兩款耳機新品,它們分別是耳塞形制的MDR-NC10和耳罩形制的MDR-NC20,熟悉索尼以往產品命名規律的朋友可能已經明白過來了:沒錯,這就是“降噪耳機”誕生的瞬間。
從兩款“老前輩”的包裝上不難看出,早在二十多年前,索尼就已經想到了用聲波抵消的技術,來為那些身處火車、飛機或嘈雜的辦公室中的人群提供一份屬于自我的清凈空間。而在二十多年后,歷經數代技術更迭、持續進化之后的索尼旗艦降噪耳機WH-1000XM3,它又已然到達了怎樣的高度呢?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佩戴更舒適,機身也更精密】】】
首先,從基本原理上來說,降噪耳機之所以能夠“降噪”,本質上是通過mic采集了外界(有時候也包括耳道內側)的聲音加以分析,將引擎聲、風聲、嘈雜的背景人聲等部分剔除出來,輸出這部分噪音對應的反向聲波至耳內從而實現“抵消”的效果。而這也就意味著,和普遍耳機相比,降噪耳機的外殼結構件內部除了發聲單元,還必然要包含電池、降噪處理電路、多個噪聲采集麥克風在內的一系列物件。
為什么我們要專門提到這一點呢?因為過往的經驗告訴我們,降噪耳機的這些“額外部分”會對其外觀設計、佩戴感受造成相當大的影響——特別是在重量導致的佩戴舒適度方面,過重的機身加上為了追求便攜性而縮窄的頭梁,那感覺,只要體會過想必都會有“心理陰影”。
但也正因為如此,這一次的索尼WH-1000XM3才會在一開始就給我們留下了極其良好的印象:首先,作為一幅40mm動圈的無線降噪大耳,它的主體部分重量僅有255g,甚至比很多不帶電池的傳統有線耳機還要更輕。再加上相當厚實而富有彈性的頭梁填充物帶來了極為優秀的支撐效果:說實在的,有時候在經歷了一兩個小時的飛行或乘車通勤之后,我們甚至會忘記它的存在……
除了“減重”和改善佩戴支撐效果之外,索尼WH-1000XM3的耳墊這一次也是值得點贊的對象。很顯然,有著幾十年降噪耳機制造經驗的索尼非常明白用戶在實際使用這類產品時的場景需求,全新設計的軟質聚氨酯耳墊首先是體積增大變深,佩戴時對耳廓部分的包裹感更好,能起到輔助降噪的作用;其次,相比于傳統耳機常見的仿皮耳罩,WH-1000XM3所使用的材質明顯有著更好的透氣性,即便是在長達一兩個小時的旅途中一直佩戴耳機,也不會有悶熱不適的感覺。
當然,除了改進的人體工學設計之外,在索尼WH-1000XM3這一次依舊低調的外觀內部,實際上還有著更多隱藏起來的“黑科技”。比如說索尼自主研發的數字降噪處理器QN1,比如說內置的DSEE HX壓縮音頻修復軟件,比如說在耳機兩側的面板內分別搭載的NFC模塊與觸摸控制板,又比如說不僅具備30小時的持續降噪續航,更支持“充電10分鐘,聽歌5小時”的快充電池組。說實在的,無論是從功能豐富的程度上來說,還是從細節考量的程度來講,能在WH-1000XM3流線型的輕量機身里全部做到這些,只能說不愧是索尼了。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用自研的處理器,驅動最智慧的降噪】】】
作為從中學時代有有幸接觸過多款索尼隨身聽的老“索粉”,筆者個人事實上已經和多款索尼降噪耳機/降噪播放器有過交集了:從堪稱經典藝術品的“魚雷”NW-S705f(配塞MDR-NC22)到后來平民化的NW-S715f(配塞MDR-NC021),再到具備紀念意義的A845(配塞MDR-NC031),新時代的開山之作A15(日版配塞MDR-NC750),以及此前備受關注的降噪豆、Xperia Ear Duo等等。從模擬降噪到數字降噪、從數字降噪到如今的智能降噪——某種程度上來說,我也算是見證過索尼降噪耳機發展歷程的“老炮”了。
那么,全新的WH-1000XM3和記憶中的那些索尼早期降噪耳機,到底有什么決定性的差異呢?首先,最明顯的、能一耳朵聽出來的區別就在于在WH-1000XM3上,開啟降噪之后再也不會有那種聲音突然發“悶”的感覺了。
這是為什么呢?從公開的對于索尼音頻商品企劃1課產品經理大庭寬的采訪中,我們可以找到答案:秘密就在于索尼這一次新開發的“HD降噪處理器”QN1。首先,相比以往的降噪處理器,QN1的運算能力增強了4倍,這讓它可以分辨出更為細微的高頻噪音(比如不必要的背景人聲),本身降噪性能就得以增強。除此之外,索尼以往的降噪芯片只具備降噪運算功能,這意味著設備內部音頻的數模轉換、放大等操作是靠其他外掛芯片實現的,既增加了耗電,也導致放大芯片和降噪芯片之間不能很好協同,降噪過程反而損傷了原本正常的音質。而QN1不僅具備降噪運算功能,這一次還直接內置了32位的DAC與功率放大電路,將正常音聲的回放與外部噪音的消除在同一塊芯片內同步完成,降低了對音樂非必要的干擾,反而實現了提升音質的效果。
除了大膽放棄原有的音頻構架,近年來的索尼無線耳機另一大重要變化就是擺脫了作為“音頻播放器附屬”的屬性,針對當前的智能手機使用環境加入了更多APP功能甚至是智能聯動的功能。
在手機上安裝“Sony Headphones Connet”應用之后,就可以看到關于降噪、音效和音質的更多詳細控制選項了。
比如說,通過將手機上的運動傳感器和耳機自帶的噪音分析算法相結合,索尼WH-1000XM3能夠自動偵測用戶當前所處的環境而自動變換降噪模式:譬如在搭乘交通工具時自動啟用針對性的降噪算法,在步行時則“漏過”一定的機動車聲音和人聲以增強安全性。除此之外,它甚至還加入了對大氣壓強的測量和補償功能——這意味著對于經常乘飛機出行的商務人士來說,索尼WH-1000XM3不僅僅能夠濾除引擎聲,甚至還能改善耳道因氣壓變化而產生的不適感,讓使用者在飛機上能夠真正睡個好覺。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它并非醇音旗艦,但絕對是降噪耳機第一美聲】】
說實在的,對于過去的很多降噪耳機而言,由于成本被降噪功能“吃”掉一大塊,加之目標客戶們多半定位于只對降噪有需求、并不太在意音質的工薪階層,因此不太重視“音質”、或者說“聲價比”奇低,也就成為了它們的通病。
但是,這一點在索尼身上顯然是行不通的:作為隨身聽的發明者、作為降噪耳機最早的先驅之一,“索尼大法”在降噪耳機產品線上追求音質的歷程也不是一年兩年的故事了。發展到如今的WH-1000XM3上,索尼幾乎可以說是將自家全部最新最強的音質技術都“塞”了進來。
在DAC和功放方案上,WH-1000XM3有全新研發的QN1坐鎮,在發聲單元上,它配備了和自家小旗艦1A MK2近似的40mm口徑鍍鋁液晶聚合物(LCP)振膜,在連接方案上,它當然默認支持符合Hi-Res標準,能傳輸超無損音質的LDAC藍牙協議。
當然,除此之外,索尼WH-1000XM3還擁有能夠將壓縮音頻主動修復損失細節的DSEE-HX數碼音頻增強算法,具備索尼經典的、增強低頻表現時不會影響到其他頻段的ClearBass均衡器,此外還有頗具可玩性的VPT環繞音效與聲音位置控制功能。毫不夸張地說,有了WH-1000XM3,就再也不用羨慕索尼Xperia手機內置的那些Walkman經典音效與功能了,因為它們全都被囊括在了1000XM3內部,并且使得任何手機都能夠“享用”。
而具體到音質上來說,索尼WH-1000XM3更是絕對無愧于當前最強降噪耳機的名號:它有著寬松的整體氛圍、準確的頻率響應,除了之前提到的不會因為降噪而損失聽感之外,它當然也沒有像那些廉價耳機一樣靠刻意加強低頻或者拔高高頻來給聲音加“味精”。而在結像上,WH-1000XM3呈現出一個并不算大的球形聲場:雖然它并不像Z7、Z1R這樣的醇音旗艦那樣有著明顯的“空氣感”,但在人聲和樂器的分離度上卻表現相當不錯。當然,如果放到降噪耳機的范疇里來說的話,那就已經是壓倒性的優勢表現了。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總結:頂級降噪耳機無二選擇】】】
縱觀當今的隨身音頻市場,不管是出于收入的提升還是由于進場“選手”的增多,諸如降噪耳機、智能無線耳機亦或是發燒級HiFi耳機這樣的產品,如今都正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這對于市場的整體健康發展來說顯然是一件好事。但反過來說,它實際上也對過往的老品牌們提出了更加嚴峻的挑戰。
怎樣才能保持產品力喲力不倒?身為隨身音頻開創者的索尼顯然做了一個相當優秀的榜樣:獨立研發的有力技術、數十年的調音經驗積累、對用戶需求的深刻洞察,這些在WH-1000XM3上都體現得淋漓盡致。而對于用戶來說,這實際上也大幅度地簡化了他們的“選擇強迫癥”:想要一幅最強的降噪藍牙耳機?沒有必要選了,買索尼吧!
- 上一篇:上海強華化學化工有限公司怎么樣?
- 下一篇:上海化工店
- 聚合物排行
- 最近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