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雙甘酯和聚甘油酯有俗名
作者:化工綜合網發布時間:2022-11-02分類:催化劑及助劑瀏覽:344
單甘酯 (GMS)單甘酯學名單十八(烷)酸丙三醇酯(英文名Glycerin monostearate 簡稱:GMS),《國際化妝品原料標準中文名稱目錄》中名稱為:甘油硬脂酸酯(Glyceryl Stearate)分子量358,工業產品通常為微黃色蠟樣固體或片狀,除含有單酯外,尚含有少量的二酯及三酯,無味、無臭、無毒。易與水起乳化作用,為油包水型乳化劑。但因其本身有很強的乳化性能,故亦可作為水包油型乳化劑。
單甘酯在塑料工業中主要用作脫模劑、增塑劑、抗靜電劑,還特別適用于塑料發泡制品的抗縮劑。單甘酯在復合鉛鹽穩定劑中是不可或缺的潤滑劑。單甘酯-GMS是油溶性非離子表面活性劑,HLB值3.6-4.0,廣泛應用于香精香料和食品中的乳化劑、分散劑、乳化穩定劑、增稠劑;也是豆制品加工的有效消泡劑。作為紡織印染助劑,是織物最好的防變色及柔軟劑。在PVC制品生產中作為內潤滑劑
在農用大棚膜的生產中,單甘酯是流滴劑的主要原料。 單甘酯可作為硝酸纖維素的增塑劑、醇酸樹脂的改性劑、膠乳分散及合成石臘的配合劑。單甘酯在食品行業中主要用作食品添加劑。單甘酯在日用化妝品行業,在化妝品中,是生產膏霜類產品不可或缺的。用于潤膚脂、雪花膏、發乳、洗發香波等配方中,作乳化劑及增稠劑。也可用作醫藥品乳化劑、軟膏的增稠劑。有乳化、分散、消泡、起泡、淀粉抗老化和控制脂肪凝聚等作用;廣泛用于食品、化妝品、醫藥及塑料加工行業,是食品生產中使用最廣、用量最大的乳化劑。 產品質量標準GMS 性 狀: 微黃色蠟樣固體或片狀 單 酯(%) 32---38或 ≥40 碘 值:(≤) 3.0 凝 固 點:≥ 54 游離酸(以硬脂酸計% ≤) 2.5 重金屬(以Pb計,% ≤) 0.0005砷 (以As計 ,% ≤ )0.0001 鐵(以Fe計, % ≤) 0.002
甘油二酯是由丙三醇(甘油)與兩個脂肪酸酯化后得到的產物,簡稱甘二酯、雙甘酯,英文名為diglyceride或diacylglycerol簡寫為DG 、DAG。它分為1,3-甘油二酯和1,2-甘油二酯兩種異構體。
研究表明甘油二酯(DG)在降血脂、減少內臟脂肪、抑制體重增加等方面有重要功能。此功能主要是通過抑制甘油三酯(TG)在體內蓄積實現的。1993年K.Hara等人[1]最早發現膳食DG 具有降低實驗大鼠血清甘油三酯的作用。Masakasu[2]在K.Hara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假設DG 的降血脂功能可能是DG 與TG 在腸道中的代謝途徑不同引起的。TG在腸道中,兩端脂肪酸由于脂肪酶作用,被酶解為2-單甘酯(MG)與游離脂肪酸(FA),并在小腸上皮細胞被吸收。在小腸上皮細胞中,FA與2-MG再次被迅速合成為TG(中性脂肪),作為血中中性脂肪在全身運動,那些未被作為能量利用的中性脂肪便作為體內脂肪而蓄積。而DG大多都被分解為不能再合成脂肪的1-MG與脂肪酸,由于1-MG與2-MG中脂肪酸與甘油結合的位置不同,因此作為中性脂肪合成原料有很大差別,在小腸內向中性脂肪再次合成極其遲緩。細胞內游離脂肪酸濃度變高,并通過β-氧化途徑最終被分解為水和二氧化碳釋放,因此DG在小腸脂質分解和能量利用率提高。同時使食用DG后血液中的中性脂肪難以上升,這樣,若持續食用DG,便可減少體內脂肪積累。Yang, Kuksis等人[3]研究表明經α-磷酸甘油途徑形成的TG 不形成乳糜微粒,而是儲存于小腸絨毛上皮細胞中。
由此推斷膳食DG,不僅能影響乳糜微粒甘油三酯的組成,而且會影響其轉運。1997年Hiroguki 等人[4]用實驗大鼠進一步研究了DG的營養特點。研究發現DG和TG的消化和代謝途徑明顯不同。Hiroyuki et al [5]用大鼠為實驗模型明確地證明了DG 的減肥功能與其熱量值無關,而是由于吸收進入小腸絨毛后的代謝途徑不同引起的。隨著研究的深入,科研人員對體重調節的分子生物學機制有了進一步認識。Takatoshi Murase等人[6]的研究從分子水平解釋了膳食DG 抑制脂肪蓄積的機理。
聚甘油酯;polyglyceryl ester
資料: 分子式:
CAS號:
性質: 又稱原甘油脂肪酸酯。飽和或不飽和脂肪酸的聚甘油酯類。可作潤滑劑、塑化劑、涂料及清漆之展色劑、膠凝劑,尿烷的中間體、黏著劑、聯結劑、紡織纖維的潤濕劑、表面活性劑、食品分散劑及乳化劑、藥物、化妝品。由甘油與脂肪酸直接酯化而制得或與油脂進行酯交換制備。
報價:18000元/噸)
- 上一篇:動物的血與人血有什么區別?
- 下一篇:化妝品的基本成分有哪些?
- 催化劑及助劑排行
- 最近發表